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財經

臺灣:電子商務落後大陸10年 “電商元年”何時到來?

2016年05月06日 08:12: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五步之內必有便利店,便利店除了出售商品,還提供繳納水電費等各種生活費用、取火車票、網購取貨付款等多種服務。不承想,因為太過便利,反而拖慢了臺灣電子商務的發展速度。(記者 吳儲岐攝)

  近日,臺灣玉山銀行推出一項新服務:臺灣消費者在淘寶網購買商品,只要單筆金額在2萬元新台幣以內,只需付1%的手續費,就可以在全臺8000家便利店繳費。消息一齣,臺灣電商界譁然,認為此舉將嚴重擠壓臺灣電商的生存空間。大陸民眾則看得一頭霧水:網購不是動動手指就能支付嗎?為何還要到便利店付款?還引起很大爭議?不用驚奇,兩岸電子商務“差很大”。

  臺灣電商落後大陸電商十年?

  2016年初,一個名為《上帝大概是把臺灣給遺忘了吧?》的帖子火遍兩岸。發帖人是位在大陸工作的臺灣人。他感嘆:“回到臺灣,真的有回到原始社會的感覺,所有的一切,都要靠身體的移動去完成……如果把同為公司老闆的臺灣人和大陸人關進房子裏,一個月不允許出來。大陸人的工作、生活、生意沒受任何影響,一切運轉得有條不紊,而臺灣人,早已餓死在房子裏了。”

  “原始社會”之説固然有點誇張,但在臺灣網購的確不如大陸方便。很多陸生就説,臺灣的C2C(消費者對消費者)網路購物平臺雅虎拍賣和露天拍賣,無論商品的豐富性、價格,還是購物便利性,都處在大陸的“前淘寶”時代。購物網站雖然也有搜索功能,但是無法如淘寶一般按條件篩選、排序。有任何問題,只能去留言板留言,什麼時候回復看賣家心情。一位陸生想買一本二手書,給賣家留言,3天后才收到回復。

  C2C是這樣,B2C(經濟組織對消費者)的購物體驗也不理想。雖然臺灣品牌眾多,但開展電子商務者多為中小型品牌,臺灣傳統百貨公司擔心對實體店衝擊大太,基本不觸碰電子商務。本土中小企業自主電商普遍存在貨源更新慢、風格單一、支付方式選擇少等問題。在很多網站購物,只能選擇信用卡或貨到付款兩種支付方式。

  臺灣民眾對兩岸網路購物平臺的差距也不諱言。在臺灣公眾論壇上,諸如此類的評價比比皆是:“大陸電商網站有很多寶貝臺灣買不到”,“人家可以線上即時溝通,買多還可以殺價”……

  不過,對於臺灣還處在“身體移動”階段的“吐槽”,臺灣民眾看法不同。臺北街頭,五步之內必有便利店,便利店除了出售商品,還提供繳納水電費等各種生活費用、取火車票、網購取貨付款等多種服務。公司白領劉子晴説,“下樓就有便利店,為什麼還要在網上支付呢,信用卡支付還容易上當受騙。如果貨不滿意,還可以直接拿到便利店,讓他們幫忙退換。”這就是玉山銀行推出淘寶購物便利店取貨後,臺灣電商如臨大敵的原因。“便利店很方便”,一定程度上拖慢了臺灣電子商務的發展速度。

  有臺灣經濟學者認為,兩岸情況不同,電子商務模式也無法照搬照套。就拿線上客服來説,臺灣電商基本都不設置線上客服即時回應,一方面是沒有什麼討價還價的空間,另一方面是臺灣網購有消費者保護法,消費者維權相對較有保障,減少了買賣雙方在誠信方面的互相探索。

  臺灣民眾有多愛大陸電商?

  付款可以到臺灣便利店,但要買到價廉物美的商品,還得到大陸網站。以2015年4月為例,通過電子商務渠道從大陸到臺灣的貨物約76.8萬件,臺灣到大陸的貨物為28.4萬件。淘寶是跨境電商的先行者,2010年就開始佈局臺灣。到2014年,臺灣地區的淘寶註冊會員已達100萬人。淘寶2012年公佈的全年帳單顯示,臺灣嘉義市的每人平均支出竟然位列全國第一,比杭州還高。2013年和2014年,嘉義雖然沒能再奪冠,也排進了前五。

  為什麼嘉義人愛大陸網購?因為除了普通百姓愛上淘寶網購外,1/4的臺灣電商和不少實體小店舖,都直接從淘寶進貨,嘉義就有不少這樣的店家。臺北五分埔市場、各地夜市的小商小販,出售的那些價格便宜的衣物雜貨,不少都是從淘寶上購得的。

  捨近求遠,首先是價格差很多,有在臺陸生表示,在臺灣想買個手機殼,淘寶上看中了,運費要人民幣35元,是手機殼價格的1/3,但加起來還是比在臺灣買便宜一半。商品種類多寡更是天差地遠,淘寶商品數量以10億計算,而島內數一數二的電商“PChome 24h”約為6000萬件。

  速度方面,大陸電商也優於臺灣電商。從大陸將商品直郵到臺灣最快僅需3天左右。消費者還可以隨時追蹤物流動態,臺灣電商網站很難做到。早前有臺灣網友爆料稱,由於發貨地址選中國臺灣省可以省運費,且送貨速度比較快,“填地址就選了臺灣省”,“淘寶統一中國”成了當年一大熱議話題。

  臺灣電商趕搭大陸順風車

  2014年,臺灣發展委員會前“主委”管中閔公開承認,大陸電子商務起步雖較臺灣晚,但擴張很快,臺灣則因為法規僵化,導致電子商務落後大陸10年。臺灣電腦公會理事長王振堂則預言,淘寶等大陸網商將摧毀臺灣電子商務。

  在臺灣同業的憂慮聲中,大陸兩大電商龍頭相繼登島招商。2015年,阿里巴巴集團旗下天貓國際宣佈成立“臺灣館”。2016年3月,京東全球購也赴臺招商。天貓的商標是“貓”,京東商標是“狗”,大陸兩大電商平臺登臺被島內媒體形容為“貓狗大戰”打到了臺灣。當然,京東和淘寶所爭的並非臺灣市場,而是要用臺灣品牌充實貨架。對許多臺灣企業而言,“貓狗大戰”卻是絕好的機會。臺灣90%的企業都是中小規模,欠缺單槍匹馬去大陸闖蕩的能力,跨境電商主動到府,當然求之不得。按照京東的招商計劃,一年內要招募100家臺灣優質品牌進駐,協助臺灣中小企業開拓大陸市場。招商發佈會現場,臺灣中小企業代表踴躍出席,現場氣氛熱烈。臺灣《聯合晚報》評論,大陸業者提供非常優厚的條件,讓臺灣傳統中小企業重新握有行銷全球的“機會之鑰”。

  趕搭來自對岸的順風車,臺灣電子商務業力圖趕上“失落的十年”。臺灣1111人力銀行日前針對臺灣傳統産業製造、貿易、百貨批發業廠商會員的調查顯示:在去年臺灣經濟增長率僅0.75%的低迷狀況下,臺灣有35%的企業運用了電子商務,平均業績有26%的增幅。在有意經營島外市場的41%受訪企業中,有74%有意透過“跨境電商”拓展島外業務。調查還顯示,臺灣企業跨境電商人才的平均起薪達3.5萬元新台幣/月(約7010元人民幣),比一般電商的起薪高出約20%。

  2015年,臺灣電商銷售額突破1萬億元新台幣,島內媒體期許2016年成為“電商元年”。這樣的期待並非空穴來風。2015年,臺灣《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實施,同年“金管會”發出6張電子支付機構許可證。臺灣有了自己的電子支付,被認為是打通了第三方支付的“任督二脈”。然而,有業者指出,新條例限制重重,比如買賣雙方必須是同一家電子支付機構的會員,比如儲值需用現金,不能刷卡或從銀行轉到虛擬賬號。

  4月15日,“臺灣本土電商因應境外平臺競爭策略座談會”在臺北南港軟體園區一間會議室裏舉行。臺灣無店面零售商業同業公會邀請各方坐在一起溝通。李姓業者在座談會上指出:“電子商務在臺灣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一個政府機關在統籌規劃跟管理,沒有辦法在電商産業的網路和跨境特性上做整體的策略規劃,立法或政策調整的速度和規模就有限。”

  2016會是臺灣的“電商元年”嗎?大陸市場和電商領頭雁的支援,是臺灣的機遇。臺灣自身政經環境的複雜阻滯和兩岸關係的不確定性,則是揮之不去的隱憂。

[責任編輯:李寧]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