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財經

“臺灣經濟奇跡”背後的故事

2016年02月01日 08:52:00  來源:楚天都市報
字號:    

  2016年剛剛開始,一向很少出版小説的北京三聯書店就推出了臺灣作家楊渡的自傳體長篇小説《一百年漂泊:臺灣的故事》。該書講述一個臺灣農民家族從晚清到日據時代,再到光復後國民黨主政時期幾代人一路走來的真實故事,呈現了臺灣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尋常農村生民的社會生活史。

  小説作者楊渡為臺灣當代詩人和作家,1958年生於臺中農家,寫過詩歌、散文,編過雜誌,曾任臺灣《中國時報》副總主筆、輔仁大學講師,還主持過專題報道電視節目。

  臺灣民間生活史:一個農民家族的百年漂泊

  這部長篇小説以楊渡自己的家族——一個從大陸避禍逃到臺灣定居、迄今已經繁衍了十代的農民家族——為原型,敘述了家族的近幾代人一百年間一路走來的故事。對於大陸讀者來説,因為兩岸多年的隔絕,大家並不了解海峽對岸民眾的社會演變史、民間生活史、社會經濟史以及被殖民史。楊渡的作品為大陸讀者帶來了鮮活的臺灣農家生活全景:“弘農堂”三合院裏祖先從大陸挑過海峽的“唐山石”,象徵了家族的血緣根基。日語流利的三叔公“二戰”後期被調往上海法院做通譯,包裹著臺灣被出賣和扭曲的歷史。通靈的外公呈現著臺灣民間信仰的奇觀。奶奶與“稻田裏的媽媽”是一個家族能夠生存和延續的保衛者。能創業、能闖禍的強韌父親是臺灣進入工業時代的弄潮兒,而第一人稱的敘述者在體驗著時代的創痛時,也領悟了歷史賜予的經驗及智慧,他描繪出臺灣社會五光十色的世相,其敘述不啻一部臺灣從農耕社會、工業社會到商業社會、電子社會的演進史。

  “短工業化時代”的反思:經濟奇跡背後的困頓艱辛

  楊渡解釋自己的創作意圖時説:我深知自己想寫的不是一本家族史,而是透過父母親的故事,去呈現臺灣社會從農村轉型到工業社會,再到商業社會和電子社會的歷程。這個過程,歐洲國家是以400多年的長時間跨度,始逐步完成社會之轉型。但在臺灣,卻是以40年時間,就加以完成。我稱之為“十倍速發展”。由於速度之極度扭曲,人們無法立即適應,遂産生各種悲劇。

  這正是這部作品特殊品質之所在,它不僅有起伏跌宕吸引人的情節,更展示了時代變遷中富於啟示、引人深思的萬千氣象。

  楊渡表示,這本書在臺灣出版時,考慮到它可以更貼近土地的感覺,以“水田裏的媽媽”為書名,以呈現1970年代初,媽媽從逃亡的水田中浮現泥濘的面容之際命運決定性的一瞬。現在,北京三聯書店的大陸版本則恢復為最初擬定的“一百年漂泊”之名。這是由於,作者每每看到大陸春運期間幾億人遷徙于道途,就不禁想起以前春節時,自己擁擠在夜行列車中返鄉過年的感受,便明白這現代化過程的漂泊,絕對不只是臺灣為然,而是大陸也正在發生的巨大社會變遷。

  對大陸讀者來説,當我們在一個新的時代背景下,隨著楊渡的敘述,觀照海峽對岸炎黃子孫們一百年的種種生活、奮鬥、發展細節時,或許也會深刻地感喟于一個潛在的問題:我們這又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我們又將如何安身立命?我們又將如何面對並迎向未來?我們,又將如何被後人回憶與理解?(文/詹那達張瑩)

[責任編輯:張曉靜]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