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財經  >   正文

港媒:臺企整並背後的隱憂

2015年10月23日 11:01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香港商報》發表題為《臺企整並背後的隱憂》文章稱,臺企的整並背後折射出臺灣經濟在市場開拓、新興市場佈局、技術研發、産品創新到人才儲備、成本壓力等方面種種弊病,都是臺灣上下無法逃避的現實。全文摘編如下:

  通常來説,企業之間的整合、並購無非是兩種,一種是各取所需、優勢互補,達成強強聯合提高競爭力;另外一種則是弱肉強食、無奈“投誠”,最後成為幾足鼎立的競爭局面。對經濟體的産業格局來説,在關鍵時期抓住整並潮的機遇,不但能抵擋産業洗牌的衝擊,更能在未來競爭中佔據體量優勢。當下的臺灣就正面臨這樣的關鍵窗口,已經掀起一波整並大潮。電子業部分,IC設計大企聯發科收購立錡、半導體封裝大廠日月光入股同業硅品、連接器廠宏致收購維翰實業、微波高頻元件設計製造廠升達科技並購利匯科技;臺灣金融業同樣不甘落後,臺灣人壽正式下嫁中信金控、元大金控則並購大眾銀行,另外,開發金也啟動並購安泰銀操作。

  臺電子業優勢漸失

  平心而論,臺企間的種種整並確實可以增加互補性,也可提高競爭門檻與佈局新市場的重要策略。如果這一波整並能成功進而擴大市場,將有希望拉動臺灣的經濟增長。不過,與主動聯盟擴大市場佔有率來增強競爭力不同的是,上述的大多案例的整並是被動甚至被逼的。聯發科面臨大陸展訊、小米來勢洶洶的衝擊,生存空間恐遭壓縮,在3G市場上,聯發科被小米完敗,晶片出貨下修、凈利腰斬就是最好的説明。而日月光入股硅品,更多的是來自島外同業的競爭壓力,尤其是大陸企業崛起迅速,豪威、Marvell和超微都成為陸企囊中物,半導體産業的競爭足以讓島內企業心驚肉顫,即便是龍頭臺積電近來也面臨營收和凈利下滑的嚴峻挑戰。

  從臺企被動式的整並可以看出,昔日四小龍之首的臺灣,産業優勢日益消弭,個別領域甚至被趕超,或許這才是最為關鍵。以臺灣唯一還能拿出手的電子業為例,最近10年發展緩慢甚至停滯,一方面,韓國、大陸等直接競爭對手,通過政府扶持,將以往缺乏競爭力的企業做大做強,這些閃電突起的企業正在侵蝕臺灣的優勢;另一方面,臺灣以往有著完整産業鏈優勢,但企業創新、研發步履蹣跚,加上人才出走和法規限制,市場開拓難有建樹,正面臨各個被擊破的嚴峻挑戰。

  臺企壯大缺乏內外動力

  更為重要的是,臺灣缺乏良好的營商環境,臺企面臨活水進不來,企業出不去的尷尬境地。以金融業為例,當局擁有控制權的銀行,佔臺灣銀行業資産的一半。一方面,銀行業的整並缺乏當局的積極推動,即便可以整並,但公股又面臨無預算參與增資導致整並擱置。另一方面,金融業的法規甚嚴,陸資、外資參股的審查或許可以理解,就連島內銀行間的相互參股每次都能引發爭議,導致金融機構永遠停留在島內“耕耘”,即便西進大陸也面臨盈虧問題,與大陸工行、建行以及世界上的金融大鱷根本無法相提並論。

  事實上,臺企的整並背後折射出臺灣經濟在市場開拓、新興市場佈局、技術研發、産品創新到人才儲備、成本壓力等方面種種弊病,都是臺灣上下無法逃避的現實。科技業的整並或許能在短期內抵禦外部競爭,但如果無法自我壯大,增強核心競爭力,面對外界龐然大企,島內企業再整並恐也難以抗衡。另外,臺灣過度重視貿易而忽略其他面向,導致臺灣經濟押寶在電子科技産業,而一旦外部市場收縮,往往不是衝擊個別企業,而是過半的臺灣江山。

  同時,臺灣無法抓住區域合作的大流,令貿易更為脆弱,産業優勢難以凸顯。如果這種局面無法改變,臺灣經濟的抗風險能力會越來越小,臺企的競爭力也會越來越遭到衝擊,而這種趨勢,恐非整並能扭轉的。

互動社區
熱帖| 博文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