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臺灣“前瞻”變“錢坑” 縣縣輕軌夢未來無底洞

2017年07月14日 08:44:58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三個月來,為了阻擋“前瞻計劃”過關,國民黨籍“立委”費盡心機,掀桌子、撒假鈔、丟麵粉,怪招頻出。而為了讓“前瞻計劃”順利通過,民進黨則操碎了心,黨主席蔡英文三番五次宣示決心,“立院黨團”利用人多勢眾的優勢該圍堵圍堵、該表決表決,終於令這份“前瞻基礎建設特別條例草案”(簡稱“前瞻建設草案”)在7月5日“三讀”通過。

  大半不“前瞻”

  藍、綠大不同

  “前瞻計劃”到底是個什麼鬼?它的全稱是“前瞻基礎建設計劃”。早在今年年初,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在民進黨內部會議上強調,“前瞻計劃”將是未來半年的重中之重。3月底,“行政院”便提出“前瞻建設草案”,宣稱要在8年投入最多8900億元新台幣(以下均為新台幣)的資金,推動軌道、水環境、綠色能源、數字化及城鄉等五大領域建設,以促進地方整體發展及區域平衡,以帶動投資機會與經濟穩定增長。

  不想,“草案”曝光,輿論一片譁然。因為從內容上看,8年總經費8825億元的計劃中,綠色能源、數字化等新興産業所佔比例很小,分別為243億元、461億元,最大宗是軌道建設,預算達4241億元,其他水環境為2508億元,城鄉建設為1372億元。也就是説,看起來“前瞻”的綠能、數字化建設加起來1/10都不到。

  實際上,每位臺灣地區領導人上任都會提出建設計劃,如陳水扁時期有5年5000億所謂的“新十大建設”、馬英九時期有4年5000億的所謂“愛臺12項建設”。但是據臺灣媒體報道,這些大型基礎建設計劃,並未大幅推升臺灣經濟動能,財政赤字卻迅速攀升。陳水扁上臺初期,當局負債2.45兆元,卸任時已升至3.7兆元。馬英九上臺後,除基礎建設特別預算加上莫拉克風災重建,負債飆高到5.3兆元。近些年臺灣經濟持續低迷,財政狀況已不如往昔。開源無方、揮霍無度,苗栗縣等地方政府一度發不出員工薪水。更大手筆的“前瞻計劃”怎麼會被看好?

  更重要的是,見識了這麼多年的“基礎建設”,大家都明白是怎麼回事。國民黨指控“前瞻計劃”意在選舉綁樁。因為儘管“行政院長”林全對外表示計劃“顧到公平、顧到效率、顧不了藍綠”,但根據最初提出的方案,多數項目都集中在民進黨執政縣市。比如,高雄市分到1821億元,臺中市分得1597億元,臺南市分得1400億元。非綠營縣市就差多了。比如,國民黨籍市長的新北市只有821億元,無黨籍縣市長的花蓮縣和臺北市則挂零。誰會相信民進黨推動“前瞻計劃”沒有功利性?

  最經典的故事是:蔡英文4月21日到高雄視察軌道交通,致辭時談到高雄規劃的黃線地鐵,對臺下的高雄市長陳菊説:“菊姐,你應該有的都會有哦!”陳菊馬上欠身致謝。滿滿私相授受的嫌疑,讓國民黨發言人李明賢質問,8800多億是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的私房錢?

  讓“前瞻”過關

  民進黨拼了

  顯然,嚴審“前瞻建設草案”,國民黨籍“立委”責無旁貸。4月24日,“立法院經濟委員會”初審“前瞻建設草案”。國民黨“立院”黨團採取焦土策略,以拖待變,接連提出權宜性問題及發言抵制議事進程。

  見此情景,4月26日,民進黨團採取突襲戰術。上午11點半,民進黨籍“立委”以肉身“保護”當期召集委員、民進黨籍“立委”邱議瑩和議事人員,攔住國民黨“立委”,逐條宣讀條文。不顧國民黨籍“立委”在人群外高呼“有異議”,強行通過條文。差不多20分鐘,邱議瑩宣佈完成初審。

  這一幕傳出後,臺灣社會罵聲一片,迫使民進黨團不得不坦承,議事不週全,退回再審。下一週雙方再次長時間的拉鋸角力。國民黨“立院黨團”一度將方案對折成“4年4000億”,民進黨團不接受,“前瞻建設草案”沒能在“立法院”會期通過。

  為了“前瞻計劃”,民進黨真是拼了。臺灣眾多民調顯示,超過半數民眾反對“前瞻計劃”。以一家偏綠基金會最新發佈的民調來看,61%民眾反對大量舉債來推動“前瞻計劃”,49%認為這項計劃有綁樁(編者注:用利益綁住選票)的疑慮,58%擔心大量建設的輕軌可能成為蚊子建設(編者注:形容車廂上座率低,空得能養蚊子)。

  但這種小事難不倒民進黨。臺灣《聯合報》刊文指出,最快的辦法,就是自己做一個與眾不同的民調。民進黨自己發佈民調,高達65%的民眾支援“前瞻計劃”,53%支援軌道建設,輕輕鬆鬆駁斥了“民意不支援前瞻”的説法。

  隨後,民進黨利用席次優勢,在7月4日的臨時會繼續排審“前瞻建設草案”。為了能夠過關,前一天,蔡英文邀集負責人研商,決定將計劃縮短至4年。7月5日,這份縮減為4年4200億元上限的“前瞻建設草案”在“立法院”“三讀”通過。

  看起來民進黨妥協了,有關人士卻指出,民進黨留了一個後門,條文中明訂“若有延續性工程、計劃,其預算規模期程不得超越第一次規模”,言下之意,4年之後同樣規模可再編一次,等同於8年8900億元預算。

  不少人責怪國民黨“立委”放水讓“前瞻建設草案”過關,臺灣政論節目主持人黃智賢就痛批,如果沒有國民黨的配合,民進黨也不可能這麼“舒心”,“還是國民黨覺得,民進黨吃肉,我配合點喝點湯也不錯?”

  國民黨新竹市黨部書記長高宇彥接受當地媒體訪問時坦承,基層對前瞻存在矛盾心理,“明知不好,當大家都要,會擔心沒拿到。”

  縣縣“輕軌夢”

  未來無底洞

  這份不“前瞻”的“前瞻計劃”對臺灣未來幾年將意味著什麼?很多人不樂觀,如民調顯示,最擔心軌道建設。

  實際上,臺灣交通基礎設施比較完善。臺北、高雄均有捷運,中小縣市人口基數小,不適於建設軌道交通。且軌道建設及其附屬産業不屬於臺灣的優勢産業,大部分裝備和設備都需進口,對臺灣産業發展帶動作用有限。

  更難受的是軌道交通不是一次性投資。5月,臺北市財政局長陳志銘對各縣市紛紛爭取“前瞻計劃”提出質疑,他認為不僅財政負擔能力堪憂,比如高雄原本就舉債2477億,再加上軌道建設自籌款724億,已超出舉債上限;而且還款能力堪憂。陳志銘以臺北捷運為例,目前每天運量超過200萬人次,本業還虧錢,需靠業外收入支撐。當初就是對運量和周邊開發過度樂觀,目前還有334億元自償性債務要還。

  儘管高雄市財政局長簡振澄反駁“胡説八道”,但高雄捷運多年運量不足是不爭事實。高雄捷運經8年努力,2016年日均運量才達到17.2萬人次,比投資時預估的第一年日均23.7萬人次還低。

  這還是臺灣第二大城市,其他地方更扯。高宇彥便擔心,新竹輕軌的營運可行性報告中,尖峰時刻至少每小時要載運4000人,收支平衡困難重重。彰化的一位學者則公開撰文,奉勸鄉親不要隨便建輕軌。因為輕軌不但需鉅資投建,建成後如達不到額定的運量,日常運營費用是無底洞。網友則譏諷,以農業為主的彰化“公車都沒人搭了,還搭捷運”“這裡都是田跟我説蓋捷運咧”……

  儘管國民黨“立委”強烈要求削減軌道建設預算,但是軌道工程才是投資巨大、方便綁樁的重點——7月7日,“行政院國發會”火速編列的“前瞻計劃”第一期公共建設預算,軌道建設的規模一如從前。(孫立極)

[責任編輯:韓靜]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