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評論:中巴建交對民進黨當局的警訊

2017年06月16日 13:17:19  來源:海外網
字號:    

  中巴建交向蔡當局發出警訊

  【編者按】

  近日,臺巴“斷交”事件引爆兩岸輿論,在兩岸僵局之下,這一事件會帶來多大的迴響呢?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學者林奕辰為海外網撰寫7000余字長文,作出詳細解讀分析。

  林奕辰在文中表示,臺灣與大陸勢力相差懸殊,難以維繫“邦交”關係,對巴拿馬“斷交”早有準備,只不過在事件發生後故作“震驚”,試圖轉移焦點來煽動臺灣社會“反中”情緒。

  林奕辰認為,大陸在處理臺灣“邦交國”問題上,更多的是著眼于國際格局而非兩岸關係,臺灣應對此有清醒認識,但大陸也應儘量避免刺激島內“反中”情緒。未來,島內政局發展趨勢將會出現更多變數,若蔡英文一意孤行,拒不承認“九二共識”,恐有滿盤皆輸之虞。

  ----------------------------

  巴拿馬政府于6月13日與大陸建立外交關係,在臺灣內部引發震撼彈,畢竟巴國與臺灣的“邦交”關係長達107年,也是蔡英文上任後首次出訪的國家(諷刺的是,當時蔡英文承諾給予更多的金援,並幫運河與社會住宅整建),更是臺灣“邦交國”中少數較大的國家。即便巴國的瓦雷拉總統宣稱,因大陸對其經濟具有重要貢獻,因此決定建交,而臺灣一直是個“很棒的朋友”,也很感激臺灣的友誼與合作,並盼臺灣平和以對,但這一次巴國與大陸建交,對臺灣風雨飄搖的正式“外交關係”不啻是重大打擊。相對於向臺灣索討64億金援遭到拒絕從而選擇分手的聖多美普林西比來説,這次確實最“有感”。

  臺灣“邦交”現狀

  而與巴拿馬“斷交”後,目前臺灣的“友邦”只剩下20個國家,包含亞太六國、非洲兩國、中南美洲十一國,以及歐洲的教廷。因而各界也推測臺灣還有不少潛在的“斷交未爆彈”,除巴拉圭、尼加拉瓜、瓜地馬拉、布吉納法索外,更包括名列“最可能斷交國”之一的教廷。

  特別在大陸方面加大“一帶一路”投資建設的背景下(以這一次的巴國為例,一帶一路將提高其運河在全球貿易供應鏈中的重要性,大陸協助建設的瑪島港完成擴建後也將成為大陸方面連接南北美洲的核心樞紐港口,這些都對中巴建交起到積極作用),臺灣一直以來採取的“金援外交”所能獲得的效果已經大幅度減少。而過往中南美洲國家可能還會顧慮美國的顏面對與大陸方面建交有所顧忌,但白宮主人如今已換成鼓吹“美國優先”的特朗普,孤立主義盛行導致美國原先奉行的自由化政策出現翻轉,而強人領導風格亦導致相關國家不滿,國際影響力日漸萎縮,加以美中目前關係也較為平穩的狀況下,給了大陸到美國後院發展的機會,因而是否因為這一次“斷交”引發相繼“中止承認”的骨牌效應,甚至引發整個臺灣外交圈的雪崩式“斷交潮”仍值得觀察。

  只是當然,這個狀況對臺灣而言並非沒有預兆。從官方來看,即便“總統府”秘書長吳釗燮曾表示,相關狀況早在兩周前就有所掌握,也提到官方已盡最大的努力因應到最後一刻。但與巴國關係生變其實更早可以追溯到馬英九時期,乃至於蔡英文上任之初,當時就曾有建議要因應巴國的不穩定狀況,將安排臺灣的 “前副總統”呂秀蓮駐巴,但因民進黨內各勢力的各種盤算而沒有成行。之後雖然蔡英文出席巴拿馬運河擴建竣工典禮署名“臺灣總統”引發各界討論,但瓦雷拉總統也反將她一軍,在蔡英文離開後也在臉書上將臺灣寫成“China(Taiwan)”,從而引起臺灣方面的抗議。自瓦雷拉總統的當時的言論,基本也可以判定他對兩岸關係的敏感度偏低,因而去年底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宣佈“斷交”後,臺灣“外交圈”即謠傳各界憂心會引發骨牌效應。按臺灣方面報道,巴國是最有可能拋棄臺灣的中美洲國家。而近期臺灣與巴國的官方往來亦多不順,諸如新任“大使”到任遲未遞交到任國書,四月以後巴國新任“駐臺大使”人選未確定,以及巴國外長赴大陸訪問等狀況,也加強了“斷交”的疑慮,特別在臺灣方面了解到大陸與巴國有所接觸後,也曾延請美國等國的政府協助,試圖阻止這樣的發展。種種跡象來看,臺灣當局並不是沒有調整自身作為的時間。

[責任編輯:齊昕]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