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島內學生改菜名要求換掉"大陸妹",呼籲尊重"新二代"

2017年06月16日 09:37:52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島內許多民眾點燙青菜時都習慣來盤“大陸妹”(又名福山萵苣),這樣的菜名往往讓大陸配偶或第二代感到難堪,也讓陸生感到不舒服。曾經在中學任教的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學生曾品璇為此發起“用點菜終止歧視”運動,希望不僅僅反思菜名更改,也能夠讓更多的人思考背後的意義。

  據臺灣《聯合報》15日報道,曾品璇表示,上世紀80年代臺灣新聞裏説的“大陸妹”往往特指“非法來臺賣淫的大陸籍女子”,直到2000年後這個詞才隨著閩南語發音變成通俗的菜名,雖然在閩南語中沒有貶抑或歧視,但對中國大陸學生而言,“大陸妹”的説法是很不舒服的。發起“點菜運動”的原因是有老師曾在課堂上提及小吃店有一道菜叫“大陸妹”,讓剛從美國回來的她聽了很刺耳,其他還有“美人腿”(指茭白荀)、“玉女”番茄、“聖女”番茄等,很多食物竟然都以女性相關詞彙命名。此外,她還曾看到有男孩子調侃一名陸配二代説“你就是大陸妹”,那個女孩眼角噙著淚,卻無力反駁。

  據了解,“大陸妹”其實是一種萵苣。有網民翻出作家曹銘宗的《蚵仔煎的身世——臺灣食物名小考》一書,裏面説明“萵苣”用閩南語念是“萵仔菜(e—a—tshai)”,而e和a諧音,所以常被念成“a阿菜”,南部大多會念成“妹仔菜”(me—a—tshai),後來島內市場引進了大陸品種的萵苣,就稱為“大陸妹仔菜”,之後慢慢簡化成了“大陸妹”。

  曾品璇與藝教所的同學發起該項活動後,先是利用透明姓名貼提醒老闆,希望更換“大陸妹”菜牌,老闆一開始不願意接受,認為“中國大陸學生不用對號入座,來臺灣就應尊重臺灣原本的菜名”。後來,他們製作新的菜牌給老闆當做禮物,過了幾天后老闆終於把菜牌挂上去,“過程真的不容易”。曾品璇説,不只希望福山萵苣正名,也希望借此引出臺灣在菜名俗稱上的疑惑,尤其近年來大陸配偶、新二代、大陸交換生和就讀學生日益增加,臺灣人更需要思考和他們的關係。

  “點菜運動”得到不少支援。臺大社會係教師李明璁説,雖然“大陸妹”的語意考據看似中性,實則隱含污名意涵,“你可以想像如果美國人或日本人普遍都吃一種叫‘臺灣妹’的菜,不管有無所謂歧視惡意,我們都會覺得有點羞辱而不舒服,不是嗎?”在臺灣讀書6年的大陸學生蔡博藝説,“大陸妹”在臺灣是很容易獲得的蔬菜,有種廉價感覺,而且“妹”這個字有被看扁、不好的意思,身為一個女性,覺得這樣的菜名是在歧視中國大陸來的女性。她説,第一次知道臺灣有種菜叫“大陸妹”時感到很奇怪,其他蔬菜地瓜葉、花椰菜都很正常,不懂為何要取名為“大陸妹”,很高興有人能提出“改名運動”。

  “婦女新知”秘書長覃玉蓉説,過去曾經聽聞因“大陸妹”看起來很多,煮食後卻很少,隱含“會騙人”的意思,而它又來自中國大陸,會使用這樣的詞彙可能與很多臺灣人普遍認為外配或陸配來臺就是假結婚有關,“如果是用這樣的意思來命名,就是很嚴重的歧視,當然要更名”。大陸配偶周小姐説,有一次她去菜市場問老闆“這個菜多少錢”,老闆説“這個大陸妹喔”,“從那之後我就很少吃這種菜”。一些超市表示,自今年起都改稱“福山萵苣”。

  島內也有不同看法。有臺媒採訪台灣民眾,其中好多人根本不知道什麼是“福山萵苣”,認為應該不用正名,“很多東西就是一個口語化表達”。陸配團體“中華兩岸婚姻協調促進會”會長鐘錦明説,10多年前臺灣沒有這種蔬菜,但現在它在臺灣已經落地生根了,如果能用另一種角度看待,“大陸妹能在臺灣落地生根,陸配也能融入臺灣社會”,或許會促進族群和諧。他説,其實更名只是細枝末節的事,更重要的是促進陸配權益,讓社會更接受陸配;當然如果社會有共識要改名,“我們也會支援”。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崔明軒】

[責任編輯:齊昕]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