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與臺灣“斷交”,巴拿馬絕不是最後一個(圖)

2017年06月14日 09:43:31  來源:俠客島 文
字號:    

1.png

  107年後,巴拿馬終於與臺灣分道揚鑣。

  當地時間6月12日,巴拿馬總統胡安卡洛斯巴雷拉在國家電視臺全國新聞聯播節目上,正式向全世界宣佈:巴拿馬共和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

  面對這一新的關係,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在應詢時表示,中巴建交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這8個字,點出了此次建交的精髓。

  大勢

  很多人看到建交,先想到的是敲打對岸,其實也不止是如此。畢竟,巴拿馬這個國家,有著獨特的區位優勢。

  將近3年前,巴拿馬運河通航100週年。彼時島叔到中國銀行巴拿馬分行採訪,一街之隔的對面就是臺灣駐巴拿馬“大使館”。 當時的中國銀行分行正張羅著搬家,辦公室裏有點亂。不過,與可能馬上也要搬家的“臺灣大使館”不同,中行是要搬去新門店。那幾年,激增的業務量,已經讓這個1985年就在此設立的機構繁忙不已——那麼問題來了:我們為什麼會在30多年前,就在一個非建交國家設銀行?

  答案是:因為“世界橋梁”,巴拿馬運河。

  作為國際交通要道,巴拿馬運河承載了全球5%的貿易貨運量,每年有超過14000艘船穿行這裡。往來于中國和美國東海岸及墨西哥灣的貨輪,必經此地。通過巴拿馬運河,上海到紐約的航海里程,可以由替代航線的27000公里縮減至18500公里,節省了大量的運輸時間和成本。

  用中遠一位同志的話説,“你在紐約超市裏看到的‘中國製造’,幾乎都是通過巴拿馬運河過去的”。

  在運河拓寬之前,每年3億噸的貨運通過量中,來往中美的貨物佔到近30%。美國、中國分別成為巴拿馬運河的前兩大用戶,而密集通過運河的中美班輪航線,則成為兩國貿易的見證。

2.png

  巴拿馬運河

[責任編輯:齊昕]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