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日"秘密顧問團"後人赴臺參拜,發起人曾被稱"間諜王"

2017年04月24日 08:27:24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22日,一群日本人來到臺灣千霞山海明禪寺。他們上香致祭的骨灰壇的名字是“白鴻亮”,旁邊卻又加上一個括弧,寫著“富田直亮”,其去世年月同時寫著日本紀年與臺灣紀年。這些人就是一直相當神秘的“白團”的後人。

  據臺灣《聯合報》23日報道,發起此次所謂“白團顯彰會”的阿尾博政86歲,1972年到1979年間曾任富田直亮在臺灣的最後一任秘書,目前擔任“日臺經濟人會”理事長。報道稱,長居臺北的阿尾為避免“白團”被後人遺忘,因此組成“顯彰會”,邀集“白團”成員家屬來臺上香致祭。

  而他們所祭祀的富田直亮,中文名白鴻亮,是所謂“國軍日本顧問團”的團長,因此該組織也被稱為“白團”。《聯合報》稱,“白團”的發起人是前日本駐華派遣軍司令岡村寧次。由於蔣介石戰後支援日本維持天皇制度,全力安排在華日軍與眷屬遣返,讓岡村等人“深為感佩”,因此國民黨政權敗退臺灣後,決定召集舊部“舍命報恩”。但岡村本人身份敏感,於是決定由富田直亮少將擔任團長,“白團”初期的成員都是靠偷渡才到臺灣的。文章提到,先後到臺灣的日本將校總計83人,都取了中文名字,國民黨當局以他們為核心,開設“圓山軍官訓練團”與“實踐學社”,曾經受訓的“國軍”軍官總數達5000人以上。不過隨著美國軍援臺灣,美軍顧問派駐部隊,日本顧問規模逐步縮小。到1968年之後,僅剩白鴻亮本人繼續在臺“三軍大學”執教。1979年,白鴻亮在東京病故,他的“遺願”是將骨灰分為兩半,其中一半留在臺灣海明禪寺。

  由此可知,這是一個對抗大陸、前後延續20年的大規模、有組織的軍事支援團體。早期在臺灣或日本,官方都鮮少提及“白團”,直到1996年臺灣林照真出版《覆面部隊:日本白團在臺秘史》,2008年《朝日新聞》前駐臺北特派員、媒體人野島剛開始調查此事,撰寫了全面披露這段歷史的《最後的帝國軍人:蔣介石與白團》一書。

  值得一提的是,“白團顯彰會”發起人阿尾博政的身份耐人尋味。《聯合報》稱,他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曾以經濟顧問身份,活躍于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大陸,但事實上是替日本政府做情報蒐集工作。他2009年曾出書披露這段經過,因此也被稱為“間諜王”。

  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23日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表示,臺灣歷史非常複雜,不同群體很多,“白團”就是其中之一。“白團”中很多日本軍官都參與過二戰,這是一段不光彩的歷史。日本搞“白團”後人祭祀,一方面,這些人的先輩曾在臺灣工作過,此舉可以讓他們憑吊先輩。另一方面,蔡英文上臺後臺日關係升溫,日本希望借此從民間強化臺日關係。王建民説,日本很多政治活動都是通過民間方式來進行,日本對臺灣有特別的歷史記憶,東亞政治複雜變化之時,不排除日本有某種程度的政治考慮。【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余潞 環球時報記者 姚麗娟】

下一頁:日殖民者銅像被砍 賴清德被曝親自寫信向日本報告

[責任編輯:齊昕]

相關內容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