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邱毅:“臺獨”分子為日本殖民幫兇發聲 卑劣無恥

2017年04月18日 10:01:38  來源:海外網
字號:    

  臺灣名嘴、前“立委”邱毅(圖片來源:東森新聞雲)

  海外網4月17日電 臺灣名嘴、前“立委”邱毅16日晚在微博賬號發文稱,八田與一的銅像被斷頭,馬上引起“臺獨”狗賊和“綠蛆”的一片聲討,好像砍頭者犯了十惡不赦的大罪似的;而蔣介石銅像被砍頭,這些人卻叫好,兩相對比,可以看出這些人的卑劣無恥。

  邱毅表示,奇怪了,蔣介石銅像被砍頭、肢解、噴漆、破壞時,怎麼這些人鼓掌叫好,還鼓勵無知的年輕人積極去做。

  邱毅指出,兩相一對比,就顯示出這些人的卑劣無恥。蔣介石打敗日本侵略者,光復臺灣。八田與一則是日本殖民者的幫兇,他建嘉南大圳,使臺灣稻米增産,並非為福澤臺灣人民,這些稻米是運往日本,成為助長侵略者惡行的糧食供應。

  邱毅在文章最後稱,將八田與一和蔣介石相比,已經是抬舉了日本殖民者,過去的幾任臺灣地區領導人,有的因為媚日,有的為了討好民粹,總是誇大了八田與一的貢獻,卻不肯為蔣介石説幾句公道話,這種心態我一直是很看不起,而且鄙視的。

  早前報道:“臺日友好象徵”銅像遭“斬首” “獨派”忙修復

  海外網4月17日電 被視為“臺日友好象徵”的日籍水利工程師八田與一紀念銅像16日遭人“斬首”,且頭顱被帶走不知所蹤,此事在島內引發廣泛關注。據臺媒報道,由於八田與一在“臺日”知名度相當高,加上5月8日要在該地點舉辦墓前祭典,臺南市長賴清德得知消息後,已下令警方成立項目小組偵辦,指示臺“文化局”研擬銅像修復或重塑事宜。對於蔣介石銅像、八田與一銅像都慘遭“斬首”,臺媒諷道,“臺灣真變成IS?”

  “臺日友好象徵”八田與一銅像被“斬首”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道,16日早上6時許,一名臺“農田水利會”會務委員在烏山頭水庫內晨運,經過八田與一塑像時,赫然發現銅像頸部以上部分被切除,周邊也遍尋不著,會務委員通報會長楊明風,楊明風立即請同仁報警,並趕往現場,警方也出動鑒識小組進行採樣。

  對此,臺南市長賴清德第一時間指示臺南市政府警察局成立項目小組,全力積極偵辦。另外,因5月8日是八田與一的忌日,嘉南農田水利會每年都會在5月8日舉辦八田與一追思紀念活動,賴清德還請嘉南農田水利會于5月8日前將銅像專業修復,恢復銅像完整樣貌,“以利追思活動順利進行”。

  日籍水利工程師八田與一在臺灣日據時期規劃興建烏山頭水庫及嘉南大圳,因而被稱為“烏山頭水庫之父”,在水庫內的八田與一塑像,向來被視為“臺日友好象徵”,經常有日本遊客參拜,前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陳水扁及八田與一後裔子孫八田晃夫等人,都曾前往參拜。

  臺媒:臺灣真變成IS?

  對於蔣介石銅像和八田與一銅像先後遭“斬首”,臺灣《旺報》17日發表評論提問:請問臺灣社會現在已經撕裂到“勢不兩立”地步,而必須要將對方意向性地“斬首”嗎?你把蔣介石雕像“斬首”,我也把八田與一雕像“斬首”,兩者的做法與恐怖組織IS有些不同:IS斬首真人,而你我斬首雕像。若論用意,則與IS相同,那就是“我跟你勢不兩立”。兩種意向性“斬首”行為都不可取,但背後反映的史觀及認知衝突卻值得臺灣社會及當權者深思反省。

  評論指出,2015年是中國抗戰勝利70週年,全球華人都熱烈慶祝,臺灣卻沉默不語,還有人説“臺灣是二戰的戰敗方”、“美軍空襲殺了許多臺灣人”。但臺灣人似乎忘了:2015年也是乙未戰爭120週年,在那場鄉土保衛戰中,臺灣平民至少有10萬人以上死於戰火,而當時臺灣全部人口才不過300萬;2015年更是噍吧口年大屠殺100週年,受害者包括老人與孩童,而臺當局的紀念活動低調到不行。

  相反,從李登輝、陳水扁執政以來,臺當局有意無意地抬高日本人佔領臺灣期間的貢獻,八田與一的神格化就在這樣背景下被刻意突出。但歷史會説話,八田與一改善了水利,增産了稻米,臺灣人吃白米的數量卻減少,吃地瓜的數量卻增加,增産的白米被運到那裏去了?

  評論表示,日本建設臺灣是基於殖民需要,這是最基本的常識,卻被臺灣當權者刻意地美化了。而臺灣執政者千萬別以為改改教科書、搞“去中化”,就可以轉移執政不力的焦點。

  臺媒體人:八田與一“頌歌”的真相

  臺灣資深媒體人戚嘉林16日在“中時電子報”發表評論表示,提及日本人八田與一,“獨派”對他多所美化,前臺灣地區領導人李登輝更是推崇備至,謂八田與一費了10年建嘉南大圳,使近百萬人的農家生活豐裕起來。這可説是“獨派”對八田與一興建嘉南圳感性美化的標準歌頌論述,其方法就是歪曲歷史。

  評論指出,歷史真相是,嘉南大圳是為日本謀福利,當時臺米大肆輸出日本,輸日量最多時超過總産量的一半。日據時代日人在臺努力發展農業的目的,其實是為日本本土的日本國民謀福利,而非為臺人謀福利。

  1936~1938年間,日人據臺已40年,臺灣平均每人每年稻米消費量,較1911~1915年間減少23.1%,甘薯消費量卻增加38.1%。接著戰爭年代的1940~1945年間,更是實施嚴厲的米糧配給制度。1930年代,日本本土日本人的平均每人每年可用稻米消費量為臺人的1.6倍。

  評論認為,唯有經由更嚴謹堅實的基礎學術研究,跳脫時下臺灣“獨派”“媚日仇中”的情結,臺灣方有能力透析日人在臺殖民統治的殘酷真相、程度與本質。評論呼籲,臺灣人不要被人壓榨欺侮還要歌頌別人,甚至極力片面美化頌揚日據時期農業建設的成就,讓日本人看不起,也愧對自己。

[責任編輯:齊昕]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