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蔡英文任“文總會長”聲稱推進兩岸互動 被指走向“文化臺獨”

2017年03月10日 09:42:24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9日終於如願接掌“中華文化總會”(簡稱“文總”)。她在致辭時聲稱“文總”三大任務之一就是持續扮演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責大任。《聯合晚報》稱,目前兩岸官方溝通完全停滯,民間雖保持交流互動,但即使再熱絡,如果不調整兩岸關係的大原則,再多的“二軌交流”也未必能讓雙方檯面上的互動情況有所改善。

  蔡英文9日接任“中華文化總會”會長,“副會長”由“副總統”陳建仁和前“國安會副秘書長”江春男擔任,秘書長則是蔡英文核心幕僚林錦昌。蔡英文在致辭時稱,“總統兼任會長”的指標意義,就是在施政優先級中能對文化工作的紮根、發展及推廣有最高程度的重視,將文化界力量集結起來。她提到未來“文總”有三大重要任務,其中之一就是持續推動兩岸文化交流,同時持續提升和深植臺灣的文化實力,加強臺灣文化和國際的交流,“未來在新南向政策中,也讓文化交流扮演更關鍵角色”。

  “文總”是1967年由蔣介石成立的,會長以往都由臺灣領導人擔任。馬英九上臺後轉型,改由前“行政院長”劉兆玄擔任。民進黨重新執政後,“文總”成為洗綠的目標。“總統府”發言人一度引用劉兆玄的筆名,直批“不是叫做上官鼎就叫做文化人”,劉兆玄被迫於去年11月請辭。今年2月15日,“文總”舉行臨時執委會,快速通過蔡英文、陳建仁及“文化部長”鄭麗君等共258名新會員的入會案,為蔡英文接任會長做好鋪墊。當時就有分析稱,蔡英文有意讓林錦昌出任秘書長,未來不排除用這一身份登陸。

  島內輿論對此並不看好。臺“中央警察大學”學者董立文稱,文化就是文化,不需要被賦予政治任務,否則可能扭曲文化的交流意義。淡江大學教授潘錫堂稱,在蔡英文兩岸政策維持不變的情況下,“文總”擔任突破兩岸急凍現狀的角色機會不大,要扮演二軌交流機構的可能性也低,外界不必有太多期待。

  藍營憂心“中華文化總會”變“臺灣文化總會”。國民黨主席參選人詹啟賢9日稱,從“文總”幾次名稱變動可以看出時代的演變,尤其2000年陳水扁上臺後刻意刪去“中華”, 讓人深切憂慮此次蔡英文是否歷史重演,再起風波。他認為不應該刻意回避中華文化,而應視為重要資産,努力推廣“臺灣特色的中華文化”。還有輿論質疑,之前因酒駕而丟官的江春男搖身一變成為“文總”副會長,民進黨是在“酬庸”。

  中時電子報稱,蔡英文接任會長被質疑是想加重“本土化”,邁向“文化臺獨”。文章説,蔡英文學歷“十分漂亮”,臺大法律、美國康奈爾大學碩士、英國倫敦政經學院博士,一路名校畢業。然而,之前她頻頻在公開場合寫錯字,例如拼錯“泰國”的英文,寫錯“臺灣”的“臺”字等,因此對於她接任“文化總會”會長,網民大肆嘲諷,“哪天蔡總統當選‘中國小姐’也不會意外”。有人留言説,一個這麼不認同中華文化的人擔任“中華文化總會”會長,真是可笑;還有人説,“文化總會”就要變成“文盲總會”了。

  聯合新聞網9日稱,從“中正紀念堂”到臺北故宮再到孔子紛紛被扯上“轉型”,文化領域正在淪為重災區,“讓人驚覺,蔡英文上任以來,假轉型正義之名的獵巫歪風,已經橫掃一切領域”。《聯合晚報》稱,蔡英文接掌“文化總會”,能否延續過去兩岸民間文化交流互動的重責大任,引起前“文總”成員與部分藝術家的質疑和擔憂,書法家杜忠誥曾投書媒體,盼蔡繼續讓“文總”為兩岸留扇窗,就是一種期盼與提醒。民進黨上任之初,喊著“謙卑、謙卑、再謙卑”,但實際情況卻是“去蔣”“去中國化”接連展開,從民進黨“立委”劉世芳説抖空竹是大陸統戰工具,到“文化部長”鄭麗君將蔣介石相關商品下架,比比皆是。文章説,兩岸關係急凍,官方聯繫機制運作層級大幅降低,陸委會登陸官員層級只有科長級,“蔡總統接掌文總會長,要賦予文總在兩岸交流的重要任務,但若其兩岸政策繼續維持現狀,對岸相應不理,最後恐怕也只能説給自己人聽”。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崔明軒】

[責任編輯:齊昕]

相關內容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