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遼寧艦穿越臺灣海峽,背後有幾重警告

2017年01月12日 10:32:24  來源:海外網
字號:    

  

  又是一個大新聞。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報道,北返中的解放軍遼寧艦編隊,1月10日晚9時沿“海峽中線”以西開始穿越臺灣海峽。臺“經國”號戰機立馬升空夜航警戒。

  別説,這個時機點,還真讓臺灣緊張。

  臺灣當局負責人蔡英文正在外面“出訪”呢。尤其是剛剛從美國離開,帶著“過境外交”的自我安慰,繼續下一站的打拼旅程。惴惴不安怕人半夜敲門,十之八九是做虧心事了。 如此在意大陸一舉一動,正映照出當局內心的不安和掙扎。

  力抗?

  雖然外界因為之前的川蔡通話,對蔡英文此次“出訪”頗有期待,但蔡英文在美期間,竟沒撈著與特朗普會面的機會,到頭來只能選擇“低調過境”。實際上, 非不想高調也,實不能也。

  當然,蔡英文這次漂洋過海,依“慣例”手不落空,也見到了幾個美國議員和州長,嗯,倒是充分體現了對等。但特朗普已經識趣地為上臺後的中美關係預留迴旋餘地,這是大的框架。框架中,政治智慧比政治投機更重要。有人搞不清自己的定位和身份,非要以戰略馬前卒自任,是福是禍,已經可見於秋毫之末。

  島叔試析之。

  胡適之有句名言:“做了過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美國戰略學家布熱津斯基有部名著叫《大棋局》。島叔就歪讀一下,以象棋為例好了。下過象棋的人都知曉, “卒”的身份決定了,過河沒有回頭路。要不將軍,要不就中途被吃掉。在中美圍繞西太博弈的過程中,關於臺灣究竟是“棋子”、“棄子”還是“過河卒子”的討論漸漸多了起來。

  川蔡通話的麻辣勁兒過後,席已撤,聲漸銷,但透露出來的訊息是,蔡當局還不認這當卒子的命,既不想屬於紅方,也不想屬於藍方,心底裏一直想把自己搞成第三方。問題是,棋局中有沒有你的位置?這不僅牽涉政治智慧,更需要長遠的戰略眼光。

  習近平不久前在會見基辛格時説,要避免零和博弈。這是政治大智慧,國際政治棋局裏面的金科玉律。只有政治素人或者愣頭青才不懂。號稱政壇高手當家,臺灣當局卻處處透露出來零和思路。

  民進黨創黨30週年,兼任黨主席的蔡英文發表公開信,聲稱民進黨“要力抗‘中國’的壓力”。這種“真心話大冒險”,除了吹吹牛皮,拿什麼去實現? 遼寧艦穿臺海,島內輿論出現“恫嚇論”。這種扮可憐的“悲情牌”,不過是炒李登輝和陳水扁時期的冷飯而已。一遇問題就龜縮,無和平之誠,無雙贏之智,無容人雅量。僅僅靠戰機升空的姿態,怎麼服眾?

  拜託,這還只是解放軍的一次路過。

  籌碼

  每次臺灣地區領導人出境訪問,不論落腳點在哪,大家都心知肚明,就那二十幾個梵非拉國家,過境美國才是重頭戲。能否借機出彩,才是島內關注的焦點。民進黨尤為渴盼。綠營媒體《自由時報》1月8日刊發文章,鼓動蔡英文“過境外交”可以“更積極些”,不必過於綁手綁腳。

  這就是民進黨執政當局的戰略眼光。不像是為自己“開拓國際空間”,更像是堅持獅洛克裏做道場,以給對岸添堵為能事。非要上牌桌,哪有坐莊的命?

  有人説,蜜月期一過就執政不順利的蔡英文,正在回歸本來面目。以“緩獨”為中心,以擁抱深綠和靠向美日為兩個基本點,希望在“聯美友日”的路線中,找到“抗中”的機會,儘量借助“外援”,對衝直面“九二共識”必答題的壓力。

  面對美日拋過來的媚眼,比如日本駐臺機構的改名,美國2017年度國防授權法案首次寫入“美臺高層軍事交流”的內容,臺灣當局自然是求之不得。這次蔡英文過境美國,有臺媒扒著手指頭羅列出與蔡英文會面的美國政客:美國聯邦眾議員喬巴頓、布萊克法倫索爾德、得克薩斯州長阿博特等。畢竟,以後臺美FTA、對臺軍售等重量級議題,都還要仰仗這些“友臺派”。

  有了洋大人撐腰,攜西太平洋不沉航母的本錢,當局心裏當然蠢蠢欲動想當過河卒子,一邊“排中”,一邊輸誠,徘徊在楚河漢界邊緣。本想火中取栗,結果是身不由己,裹挾進中美博弈的大棋局裏,被“籌碼化”。

  有島內專家在《中國時報》發文認為,美法案通過表面看來對臺友好的措施,結果是福是禍尚難預料。臺灣是美國用來抵制大陸崛起的“相當好用的籌碼”,從臺灣的角度看,蔡英文政府“親美遠陸”的政策使得臺灣的戰略縱深巨減,只能讓美國予取予求,臺方毫無制衡的能力。

  懷抱

  特朗普和蔡英文的一通電話後,聖多美和普林西比與臺灣“斷交”,這讓臺灣風聲鶴唳。如今遼寧艦穿過臺灣海峽成了事實,儘管選在蔡剛剛從美過境之後,也給各方預留了一些解讀空間。而蔡訪問期間有“友邦中途斷交”的警報,至今仍然沒有解除。在重重壓力之下,號稱的“踏實外交”估計要破功,擺脫不了“金元外交”的老路。到時小英的“新政”,秒秒鐘就會回到原形。

  畢竟,大陸的戰略定力越來越強。除了對“臺獨”零容忍的底線思維,策略和手段越來越豐富。現在兩岸軍力對比,已經不像二十年前,解放軍的戰力和戰略眼光已經遠遠超過了臺海地區。恫嚇是不必的,關鍵就是看臺當局會不會觸發“紅線”。

  所以,到目前為止,當局的心思是司馬昭知心,但逡巡再三,只敢打打擦邊球。因為開弓沒有回頭箭。經濟規律、文化血脈都不會因為政治偏好而轉彎。民進黨做出這麼多與大環境對抗的決策,最後只能將臺灣帶向更加邊緣化的境地。“權力的遊戲”在島內勉強可以應景,出了那3.6萬平方公里,就不靈了。 作為想過河的卒子,心思再高,卻沒有博弈地位和足夠的叫價本錢。

  遼寧艦繞行臺灣省,轟-6K眺望玉山,釋放的訊息是如此清晰而堅定:臺灣永遠無法擺脫母親的懷抱。有人説,遼寧艦回程中大陸有意識走了“臺海中線”靠西一側,已經顯示了極大的克制。

  從《大棋局》這本不厚的著作看,臺灣沒有進入作者的戰略視野中。裏面找不到臺灣如何自處的錦囊妙計,但結論倒是非常清晰:“幾乎可以肯定,歷史和地理將使中國人越來越堅持——甚至是充滿強烈感情地堅持——臺灣最終必須與大陸重新統一。”

  我們再溫習一個傳統故事。據崔豹《古今注》記載,一天早晨,漢朝樂浪郡朝鮮縣津卒霍裏子高去撐船擺渡,望見一個披散白髮的瘋顛人提著葫蘆奔走。眼看那人要衝進急流之中了,他的妻子追在後面呼喊著不讓他渡河,卻已趕不及,瘋癲人終究被河水淹死了。悲傷的妻子撥彈箜篌,唱曰:“公毋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將奈公何!”

  (來源:俠客島 文:東魯虬髯客)

[責任編輯:王怡然]

相關內容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