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海協會原副會長接受專訪:武統臺灣?大陸會做到仁至義盡

2017年01月05日 08:16:37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海協會原副會長王在希。

  編者的話:過去一個多月,臺海驟然風雲四起。這與去年12月初特朗普與蔡英文的通話直接相關,因為它攪動了中美關係中的一個核心問題,但根子卻在臺當局對“九二共識”的態度上。去年5月民進黨上臺後,大陸方面一直在對臺灣方面“聽其言、觀其行”,看蔡英文能否答好那份“未完成的答卷”,而結果顯然是否定的。兩岸關係在變化,局勢變得緊張且複雜。這樣的形勢下,該如何看待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趨勢?該怎麼看待中國大陸在臺灣問題上的耐心與決心?《環球時報》記者就此對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原副會長王在希進行了專訪。

  “2017年變數會增加,麻煩會增多,但大局可控”

  環球時報:目前臺海的緊張局勢始於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和蔡英文的那場通話,您如何看待特朗普任期臺海局勢的走向?

  王在希:要預測臺海局勢,首先要關注一下臺灣背後的美國因素。在特朗普和蔡英文通話後,我就預感會有一個系列配套動作。果不其然,不久特朗普就公然挑釁美國政府長期奉行的一個中國原則。最近,美國國會把提升美臺軍事交流的內容納入《國防授權法》。在此背景下,新的一年,臺海將不可避免地出現更加複雜多變的形勢。

  首先,特朗普上臺後,起碼在開始的一段時間,會進一步打臺灣牌,利用臺灣問題給中國製造麻煩,甚至於挑起事端。而“臺獨”分裂勢力以為有了美國的支援,也有可能會進一步有恃無恐地搞一些“去中國化”的分裂小動作。兩岸關係中不確定因素增加,兩岸之間圍繞“一中”問題的各種摩擦、糾紛、鬥爭也會不斷,但總體上兩岸關係的基本面應該還是可控的,我們有充分的準備和足夠的能力來遏制“臺獨”分裂勢力。特朗普入主白宮後,也會受到各種制約,不可能一直為所欲為。

  其次,從島內情況看,蔡英文也面臨諸多難題。美國支援臺灣是有條件、有前提、需要回報的。特朗普與蔡英文通電話,除打臺灣牌給中國製造麻煩外,另一個目的是要售臺武器。美國胃口很大,但臺灣財力有限,難以滿足美國的要求。光是把美國以前售臺的F—16戰鬥機從AB型改成CD型就要近百億美元,不是臺灣財力可以承受的。美國還想售臺有瘋牛病的牛肉、含瘦肉精的豬肉,島內民眾肯定會強烈反彈。許多事情不是蔡英文想做就能做的。蔡英文的民調開始滑坡,兩岸關係陷入僵局,大陸游客明顯減少,“邦交國”一個個“斷交”,蔡英文面臨內外交困,所以如在兩岸關係上鋌而走險,她要考慮後果。

  第三,從臺灣民情民意看,我認為“維持現狀”能夠被多數接受。製造臺海局勢動蕩恐怕大多數臺灣同胞會反對。所以我總的看法是,2017年臺海局勢變數會增加,麻煩會增多,但大局可控。

  環球時報:奧巴馬簽署法令升級美臺軍事交流,此舉怎麼理解?

  王在希:這是嚴重挑釁一個中國原則的舉動,對未來中美關係、臺海局勢都會造成深遠、惡劣的影響。1979年元旦中美建交,到現在37年了,當時美國承諾3點,一是與臺正式斷絕外交關係,二是廢除美臺協防條約,三是撤出在臺全部美軍。三十多年來,美臺之間只能有民間性質往來。而軍事交流具有明顯的官方色彩,軍事是不能代表民間的。這次美國國會通過的《國防授權法》,公然把美臺軍事交流納入該法,這是首次,以後,按照此法,美國助理國防部長以上官員、現役將軍可以去臺,臺灣防務部門官員也可訪美,這就使得美臺之間重新又有官方色彩關係和官方性質的往來。所以説這是嚴重違背中美建交公報原則和美國長期奉行的一個中國政策,嚴重影響中美關係的一個危險舉動。當然,奧巴馬簽署這個法案只是有這樣一種危險性,具體還要看特朗普上臺後的實際運作。

  環球時報:您剛才提到特朗普上臺後會進一步打臺灣牌,這張牌對於美國的意義是什麼?

  王在希:美國遏制中國有很多張牌,比如東海、南海、“藏獨”、“疆獨”、“法輪功”和貿易牌等。這些牌中,美國覺得比較好打的是臺灣牌。臺灣問題是中美之間最核心、最敏感的問題,牽涉到中美關係大局,也挑動著13億中國人敏感的神經。美國認為打臺灣牌可用很小的代價達到給中國製造麻煩、牽制中國的效果。

  在特朗普看來,奧巴馬政府過去8年雖然也對華軍事遏制,但更偏重推行和平演變一手。可是8年過去了,中國政權依然非常穩固。奧巴馬搞“亞太再平衡”、南海仲裁,都沒能遏制中國的發展、強大、和平崛起,現在南海已經搞不出名堂,打東海牌風險很大,成本很高,所以轉而打臺灣牌。特朗普企圖通過打臺灣牌,衝撞一個中國政策,給中國施壓,換取中國在貿易、匯率等問題上讓步,撈取實惠,同樣不可能有結果。我認為,特朗普要完全把美國三十多年來一直奉行的一個中國政策推翻,不惜讓中美關係全面惡化,沒那麼容易。

  “我們實力已有,可以為統一抓緊做好各種準備”

  環球時報:有不少人認為,當前形勢下,我們必須明確統一台灣的最終時間。您認為應該設定一個具體的時間表嗎?

  王在希:臺灣問題從1950年曆史形成到現在67年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臺灣問題的解決也非一蹴而就,它涉及方方面面,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工程。臺灣問題的複雜性決定了對臺工作的艱巨性,決定了兩岸統一的長期性。所以臺灣問題的解決,不可能事先設定一個具體的時間表。

  但臺灣問題已經拖很久了,而且是一個涉及我們國家主權領土完整的重大問題,關係到國家核心利益,關係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長期拖延不解決對中國進一步發展強大,對我們作為一個世界大國的形象,都是極其不利的。拖得越久我們付出的代價越大。再説,面對“臺獨”勢力咄咄逼人的挑釁,大陸13億同胞要求早日統一的民意也是必須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

  所以我一直認為,解決臺灣問題可以沒有具體時間表,但是要有點緊迫感,而且現在我們解決這個問題的條件也基本具備,毛主席和鄧小平在有生之年都想解決臺灣問題,但當時實力不夠,現在已經有這個實力。不過,要對解決兩岸統一這樣的複雜問題明確設定一個最終時間,是不現實的,也不科學。我們可以為統一抓緊做好各種準備,創造各種條件,等機會來了,爭取早日統一,但在這個問題上還要有點耐心。操之過急,事與願違。

  環球時報:您是否認同,臺灣方面是否一直不太相信大陸真的會有軍事動作,這才導致“臺獨”勢力倡狂?

  王在希:“臺獨”分裂勢力多年來一直在誤導臺灣民眾。從陳水扁之後開始,他們慣用兩手:大陸打擊一下“臺獨”,他們就説大陸打壓臺灣同胞;大陸方面展現善意,他們則説大陸是紙老虎,對臺不敢動武。另外,臺灣確實有相當一部分民眾錯誤地認為大陸動武,美國就會保護臺灣,這是民進黨領導人多年來騙取選票的慣用伎倆。

  民進黨領導人心裏很清楚,真搞“臺獨”,逾越大陸對臺動武的三條底線,大陸就真的會動武。2005年全國人大通過《反分裂國家法》,明確宣示三種情況下大陸將對臺動武。大陸現在特別強調依法治國,有法必依,對解決臺灣問題也不能例外。正因如此,陳水扁當年始終不敢踩這三條底線,現在民進黨領導人也不敢越過這三條底線。所以我説,儘管兩岸進入多事之秋,臺海局勢基本可控,因為我們有這個實力,有這個自信。

  “搞經濟制裁?我們只懲罰賺大陸錢卻挺‘臺獨’的臺商”

  環球時報:您提到,島內已經沒有其他力量能遏制“臺獨”,“臺獨”還能倡狂多久,關鍵看大陸的決心。如何理解“看大陸的決心”?

  王在希:我在環球時報社2016的年會上説過,島內已經沒有任何其他力量可以抑制“臺獨”,唯一能夠遏制“臺獨”勢力的是大陸。經過民進黨二十多年的經營,“臺獨”分裂勢力已經在島內坐大。國民黨已經喪失對民進黨的有效制衡能力,甚至失去大黨地位;統派團體力量比較分散,某些小黨在向民進黨靠攏。目前臺灣的各種社會行政資源被臺當局壟斷,輿論媒體也被民進黨當局操控,民進黨在臺灣已經形成一黨獨大的局面。所以,要問“臺獨還能倡狂多久?”我説關鍵看大陸的決心。

  這個決心當然包括武力,但也不是光指武力。解決臺灣問題,可能要綜合使用政治、經濟、軍事、輿論、外交等各種手段,儘管兩岸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在慢慢喪失,大陸方面會繼續堅持以最大的誠意和耐心,去爭取實現和平統一的前景,做到仁至義盡。“中國人不打中國人”,這是大陸方面始終堅持的基本立場。我們堅持不放棄武力,只是針對“臺獨”分裂勢力,而不是針對臺灣普通民眾,大陸方面會盡最大的努力去保護臺灣同胞的生命財産安全。

  環球時報:經濟方面有哪些威懾或遏制“臺獨”的方式?比如在國際上就臺灣的對外經貿採取行動是否可行?

  王在希:我的理解,既要遏制“臺獨”,又不能損害臺灣老百姓的利益。對“臺獨”分裂勢力的威懾,過去我們主要用軍事及法律手段。如1996年李登輝“臺獨”立場充分暴露時,大陸曾經在臺灣周邊海域進行導彈實彈射擊演習,進行軍事威懾。2005年,陳水扁準備推動“法理臺獨”,大陸出臺《反分裂國家法》,運用法律形式遏制“臺獨”。

  有人建議用經濟手段,但我認為搞經濟制裁容易損害臺灣同胞的利益,殃及池魚。臺灣對外進行的經濟合作,主要屬於民間性質。我們需要懲罰的只是極少數在大陸賺了錢,回到臺灣支援“臺獨”分裂活動的臺商。對廣大臺商的合法權益,我們還是應該保護,否則會失去民心。

  “和平統一與武力統一之外,還有兵臨城下的‘北平模式’”

  環球時報:民調顯示,目前島內近75%的人認為自己是臺灣人,而不是中國人,我們過去爭取島內民心的努力是否已經證明效果甚微?

  王在希:關於臺灣民情民意的問題,應該歷史、客觀、全面地進行分析。目前島內最大的問題是臺灣民眾對國家民族的認同問題。民意如流水,是不斷變化的,既要重視,也不能太當一回事。你説的現在島內多數人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這主要和民進黨長期的誤導有關,和臺灣目前大氣候有關,也和國民黨大陸政策步步退讓有關。

  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李登輝就開始鼓吹“特殊兩國論”。陳水扁上臺後,全面修改臺灣中小學教科書,歪曲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歷史事實,説臺灣500年來是一個“獨立國家”,把國民黨説成“外來政權”,把唐詩宋詞列入外國文學,甚至把孫中山説成外國人。這對臺灣年輕一代的影響是致命的,臺灣現在30歲以下青少年對國家民族的認同已經出現嚴重錯亂。加上國民黨從馬英九上臺以後放棄了統一目標,搞“不統不獨”,在一定程度上放縱了“臺獨”思潮的蔓延。但我相信這種趨勢是可以改變的,儘管難度很大,也不可能在短時間改變。我們不能去責備臺灣青少年,他們是無辜的,是受害者,關鍵在於我們怎麼做工作。只要大力加強與臺灣青少年的交流,真心實意和他們交朋友,耐心地給他們擺事實、講道理,他們的立場一定會轉變過來。

  環球時報:現在不少專家都提“武統”,這個可能性究竟有多大?

  王在希:解決臺灣問題,總的説無非和平統一與武力統一兩種樣式,但不是絕對的。歷史上也有兵臨城下,最後通過談判解決問題的“北平模式”;孫子兵法有“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條,兵不血刃,以戰迫和,為歷代軍事家所推崇。

  大陸方面不到萬不得已,不會輕言動武。我們會繼續堅持和平統一的努力決不放棄。這一點我在前面已經談到,只要還有一線希望,我們就會以百倍努力去爭取。但最後能否實現和平統一,不完全取決於大陸,還要看臺灣方面的態度。你不去衝撞“臺獨”這條底線,我們可以等待一個時期,但是臺灣問題不可能無限期拖延下去。大陸的民情民意現在主張武力統一的聲音大起來了,這反映出不少大陸同胞對臺灣問題發展趨勢的憂慮。當然“臺獨”分裂勢力不要誤會,以為大陸不會打,或者不敢打。我們有堅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夠的能力去制止“臺獨”,去解決臺灣問題,也有辦法解決好善後的問題。只要中國發展強大了,統一隻是遲早的問題,是大勢所趨,“臺獨”這條路絕對走不通,我對這一點充滿自信。 【環球時報記者 李艾鑫】

[責任編輯:齊昕]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