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臺媒批民進黨當局:政治野火旺 經濟放冷灶

2016年12月14日 22:15:39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蔡英文(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蔡英文(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台灣網12月14日訊 蔡英文當局上臺至今,在經濟方面鮮少亮眼表現,卻在政治方面不遺餘力,極盡追殺清算之能事。臺灣《聯合報》14日發表評論文章指出,老實説,我們不知道林全“內閣”到底算不算“財經內閣”,因為半年多來,民眾幾乎看不到什麼財經作為。在一波又一波的政治喧囂中,整個“內閣”幾淪為蔡英文辦公室的“行政執行處”。這一頭受民進黨“立院”黨團使喚,那一頭被“獨派大老”當成出氣包。林全團隊連基本把關的守勢都難以維持,遑論主動出擊。儘管林全臉上的微笑沒有消失,對照紛亂的行政步調,不免顯得虛弱。

  文章指出,回顧過去七個月,臺灣內外紛擾不斷。從兩岸關係急凍、南海仲裁失利、勞工罷工及抗爭不斷、企業關門收攤、日本核食進口爭議,乃至最近“川蔡通話”引發的風波,民眾幾乎無日不在焦慮、不安、猜疑中度過。然而,在這片燎原的政治野火中,大家卻看不到蔡當局對經濟民生事務有任何著墨,經濟仍是一口冷灶。問題是,新當局上臺,若一心一意炒作自己屬意的政治議題,對人民生活及經濟前景毫無關注,蔡英文的民調直直落,恐怕是必然的結果。

  文章分析,以蔡英文對林全的信賴和倚重,照理説,林全團隊應該不是沒有發揮的空間。但是,為什麼在實際運作中,“林內閣”的表現卻顯得如此消極與被動,甚至不著邊際?其中原因,可以從三點觀察。

  其一,林全的政治性格太弱,在面對蔡英文的強勢領導及民進黨的利益挂帥下,幾乎完全失去了主動的意志,只能被政治議題帶著走,在其間載沉載浮。至於其他官員,或受限于經驗和見識,或被民進黨的政治炮火震懾,更不敢提出自己的主張。這種情況,其實是蔡當局的威權結構與民進黨的好鬥性格使然。

  其二,蔡英文的決策領導,缺乏本末先後的施政瞻矚。一上臺,不僅立刻改寫兩岸關係,“內政”上什麼陳年舊帳都要翻箱倒櫃掏出來清算,還要忙著討好美日及各路社運團體。在這種情況下,臺灣經濟和人民生活的議題,當然就被排到施政議程表的尾巴去了。試想,過去七個月,林全光是忙著執行蔡英文決策及收拾其善後都來不及,哪有餘裕思考振興經濟之道?

  其三,民進黨“黨高於一切”的政治思維,對財經議題的思考向以如何“有利於自己”為先,而不是考慮民生或臺灣發展。最近蔡當局規劃的一些重大公共建設,包括桃園鐵路地下化、嘉義鐵路高架化、臺中山手線、鹿港歷史風景區,幾無例外都落在民進黨執政縣市。這些工程動輒耗資上千億(新台幣),在決策草率下,能創造什麼經濟動能,令人高度存疑。再如颱風後的菜價上漲問題,民進黨想到的,竟只是如何把果菜公司的經營權搶到手,而不是如何把菜價平抑下去。這種只圖近利的自私心態,又如何會想到臺灣經濟的未來?

  文章指出,臺灣經濟面對的是兩大變數:第一,兩岸關係急凍,導致陸客大減及觀光産業衰退,旅遊業叫苦、復興航空解散,惡果已現;第二,是特朗普帶動的國際貿易保護主義興起,撇開TPP破局不談,臺灣對外貿易將遭遇更嚴苛的挑戰。蔡當局的“新南向”政策迄今未見開展,五大創新産業雖加上“新農業”和“迴圈經濟”兩項,也仍然只是紙上作業。未來兩年內,恐怕都無法讓人民對振興經濟“有感”。這點,恐怕才是蔡英文民意直落最大的罩門。

  文章最後指出,最近“川蔡通話”雖讓民進黨上下一陣振奮,但冷靜下來之後,蔡當局應該意識到:再多的政治“興奮劑”,其實已治不了臺灣經濟的冷感症候群。蔡英文若不重新整理她自己的主政步調,民進黨如果不收斂自利的驕兵嘴臉,卻每天在那裏以燃放政治野火為樂,很快就會被人民厭棄。人民都在勒緊褲帶,商家都在苦撐待變,卻只見執政黨在那裏爭官封位,不可一世;試問:第三度政黨輪替,究竟為了誰?(台灣網 高旭)

[責任編輯:高旭]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