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改小學教材推東南亞母語歌 蔡英文變相紮根"新南向"遭批

2016年12月13日 00:51:09  來源:環球網
字號: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道,臺“教育部長”潘文忠近日出席“新移民子女教育年度成果分享會”時表示,2018年起,臺灣12年“國教”新課綱將把東南亞國家語言納為小學必選語言課之一。稱不論新住民子女還是本地學生,都能接觸到多元語言學習機會,對臺灣與“新南向”的東盟國家接軌有更多利基。對於蔡英文上臺後力推的“新南向政策”,民進黨當局又想出文化“新南向”策略擬助一臂之力。在12日民進黨舉辦的“新力量發聲”東南亞語親子歌唱比賽總決賽上,民進黨副秘書長徐佳青也表示,希望通過音樂交流,“讓我們的下一代有機會學習更多不同的母語”。

  針對東南亞語言列入臺小學必修課一事,臺“教育部長”潘文忠表示,2018學年課綱此決定後,島內新住民及本地學生會有更多語言學習機會,通過語言、文化相互了解,也增加了臺灣未來與“新南向”東盟國家互動機會。且隨著新住民來臺及其子女出生,可以將東南亞國家文化、語言帶進臺灣,讓臺灣更加多元、美麗及國際化,也因有這層親近關係,“為蔡英文‘總統’提出的‘新南向政策’,提供與東盟國家更多聯繫與溝通的機會”。同時,潘文忠還表示,臺灣高教也要朝此方向發展,2017學年大學也開設了許多東南亞語言課程,未來還將開設與東南亞國家有關課程,且不限于語言、文化等。

  另據臺灣“中央社”12日報道,自今年9月起,民進黨在島內各地舉辦“新力量發聲”東南亞語親子歌唱比賽,在12日舉行的活動總決賽上,民進黨副秘書長徐佳青稱,從9月到12月,各縣市舉辦212組比賽,有24組脫穎而出,13組來自越南,9組來自印尼,1組來自泰國,1組來自菲律賓。她表示,“不管你是從哪個國家來到臺灣,臺灣這個大家庭都歡迎你”,臺灣人民也非常期待學習了解更多不同的文化,希望通過歌曲比賽、音樂交流,“讓我們的下一代有機會學習更多不同的母語”。

  對此,蔡英文在出席歌唱比賽時表示,“每位新住民都是臺灣的一份子,每一位新臺灣之子也都是臺灣未來的希望,這些孩子了解臺灣,也了解東南亞,臺灣要讓他們都能夠發揮優勢,有最好發展。新住民孩子們從小就講媽媽的話、唱母語歌,不但能傳承上一代文化,也更能認同雙重血緣的身分,這就是臺灣未來走向國際、走向世界的重要力量”。

  從小學教材改革到“新力量發聲”歌唱比賽,蔡英文當局推行的“新南向”政策正在變相紮根,據臺灣《自由時報》報道,部分“立委”擔憂島內師資、教材淮備不及,“立委”林麗蟬就質疑,2018年課綱就要上路了“但兩千名師資、七國語言教材淮備好了嗎?希望‘政府’的‘新南向政策’配套得儘快跟上實際狀況。”

  而針對蔡英文當局積極推動的“新南向政策”鼓勵年輕人學習東南亞語言,臺灣學生並不買賬。日前,金車文教基金會一項調查顯示,僅有2.4%的臺灣學生,認為需加強東南亞語。

  該問卷問及“你認為國人最需加強的語言能力是?”,其中,67.3%的學生選擇英語,日韓語為13.6%,中文10.3%,歐洲語5.7%,東南亞語僅2.4%。

  同時,問卷調查也問到,臺青少年眼中對臺“友善國家”或是在經貿發展等議題的重要國家中,選擇東南亞國家的比例都敬陪末座。

  對此,環球網記者採訪了南京大學臺灣研究所所長劉相平,劉相平表示,蔡英文上臺後力推“新南向政策”,但技術層面無優勢,經貿領域也舉步維艱,但蔡向島內民眾的承諾必須要有所動作,因此從教育入手,將東南亞語言列入臺小學必修課,算是蔡英文向民眾做了一個交代,也有“臨時抱佛腳”之嫌。

  劉相平表示,讓語言為政治服務,是民進黨當局此次文化“新南向”策略的初衷之一,但作用並不明顯,也不會對蔡英文力推的“新南向政策”有多大幫助,只是為臺當局在東南亞地區所望達成的經濟目的和政治目的規避風險而已。

  針對蔡英文“新南向”政策被指係為降低對大陸依賴,劉相平強調,兩岸合作交流的基礎是“九二共識”,兩岸之間的經貿往來不需要“語言成本”。臺當局“捨近求遠”“舍便利求複雜”的政治目的和用心是行不通的 ,也只會事倍功半。

  據臺灣《旺報》此前報道,蔡英文力推“新南向”政策,宣佈之後即遭多方批評,被認為設立“新南向政策辦公室”是“黑機關”。且隨著美國共和黨候選人特朗普成功入主白宮並揚言反對《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TPP)。蔡英文將臺灣經貿佈局重心全押在TPP及“新南向”政策的佈局恐隨特朗普上臺面臨全線崩盤窘境。特朗普選前已預告“美國優先”,奧巴馬的亞洲再平衡政策也受到挑戰。不少學者專家表示,一旦美國在亞太區域平衡的角色退縮,大陸領導地位可能提升,臺灣力推的“新南向”政策,將面臨更多挑戰。

[責任編輯:齊昕]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