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臺媒批蔡英文執政團隊盲目自嗨 內外危機皆不見

2016年11月24日 23:07:06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台灣網11月24日訊 臺灣最老牌的復興航空董事會決定解散公司,消息傳出令人震撼。臺灣《中國時報》今日對此發表評論文章指出,復興航空倒閉只是兩岸關係惡化的表現之一,臺灣經濟面臨著更為嚴峻的困境。而臺灣民間對經濟前景普遍悲觀的情況下,蔡英文的執政團隊卻抱持樂觀態度,盲目自嗨,讓危機更為沉重。

  以下是文章摘編:

  興航雖然因為連續兩年發生空難,造成嚴重的財務負擔,同時也影響品牌形象,讓其營運難有起色。不過以財務面來看,復興航空每股凈值仍有7元(新台幣,下同)以上,相較陳水扁時期70億的累積虧損,財務體質算好。但董事會仍決定解散公司,原因就是“看不到前景”,大股東不願繼續投資。依照董事長林明升的説法,寧可在資産大於負債時先把公司結束掉,還有能力好好處理債務與員工資遣與安頓問題,傷害可以減到最小。

  之前,外界已看到陸客減少對觀光餐飲、禮品業的負面效應浮現,旅行業出現倒閉現象。島內頗有實力的力麗集團看壞産業與經濟前景,宣佈終止承租高雄國際青年會館;企業投資意願整體低落、缺電風險提高、島內房市持續滑落、民營企業龍頭台塑集團宣佈減少島內投資,要把未來幾年投資重心移往海外,特別是美國;今年下半年對出口挹注良多的蘋果供應鏈,傳出因iPhone7銷售不如預期,年底將砍單,壞消息頻傳。

  民間對經濟前景悲觀,唯獨執政團隊抱持樂觀態度。近日一家媒體引述了蔡團隊“主要幕僚與官員”的説法,認為過去半年是“清障礙及打地基”階段,現在幾個産業計劃已上路,明年景氣又比今年佳,因此“大環境會對執政團隊較為有利”。

  坦白説,這個執政團隊可能錯估情勢又太過分樂觀,更把文書作業錯當經濟成果。他們認為産業創新五加二計劃中,包括:亞洲矽谷、生技醫療、綠能科技、智慧機械四項都已陸續上路,經濟前景樂觀可期。

  何謂上路?如果官員認為完成規劃與計劃,經“行政院”通過定案就是上路,那當然是確定無誤。但實質來説,一個經濟計劃或産業規劃,完成計劃並經“行政院”核定,只是完成行政程式,其實與經濟或産業毫無關係。真正的重點在這些計劃帶來了多少投資?引發什麼效益?甚至是否已有指標性的個案成形,否則,8年前劉兆玄在“行政院長”任內,不早就核定“六大新興産業計劃”,這些計劃也早已“上路”。但多年來到底帶來什麼效益與成果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那麼,現在又憑什麼説計劃上路,經濟就可以樂觀?

  把完成文書作業當成完成計劃,以為效益就會滾滾而來,是過分的簡化及盲目的樂觀。撇開業界一直對這些計劃內涵的嘲笑與批評不談,這些計劃要能落實到發揮效益,對産業與經濟有貢獻,終究要靠企業的投資。但由企業界的反應與憂心來看,顯然民間投資意願仍然相當低落。

  執政團隊“明年景氣預期比今年更好,大環境會較為有利”的樂觀,是對景氣迴圈統計數字的誤解,也是對風險的無知。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公佈的今年第三季經濟成長率概估為2.06%,較8月預測的1.99%高,全年經濟成長率篤定可“保1”,在去年連續3季經濟衰退後再拉出連續2季正成長,這波經濟谷底算是已經通過。但問題是即使明年經濟成長率預測值1.88%可達成,或甚至如“國發會”所説的“一定可破2%”,但這值得欣慰嗎?老實説,無論保2或1.88%,都是低成長率。

  這代表臺灣面對的可能是L型的經濟走勢,而非V型走勢,即經濟不再下滑但復蘇力道微弱,持續保持在低度成長。事實上這幾年幾個主要經濟體的經濟幾乎都是出現L型復蘇─日本固然在低檔徘徊多年,歐洲也是如此,今日復蘇力道較強勁的美國,在金融海嘯的谷底後,也是花了多年才出現明顯的復蘇。

  島內經濟風險極高,外部風險不低。除了大陸經濟可以樂觀外,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帶來的不確定性,至今仍無人能評估,單以其貿易保護主義基調而言,倚賴出口貿易的臺灣經濟,顯然只見其弊難見其利。我們單由出口與外銷訂單在9月表現良好,10月又不如預期,就可看出經濟尚未進入平穩向上趨勢,波動與風險仍高。

  外部不確定風險增加、內部消費與投資雙冷,執政團隊不該低估風險、過度樂觀,卻對企業界看淡前景因而減少投資,甚至如興航般趁早打包解散的事實視而不見。要務實推動法令改革、開放改革,打好投資環境,才可能見到産業升級、經濟上揚。(台灣網 高旭)

[責任編輯:高旭]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