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臺學者:蔡英文新南向政策不可能繞過大陸

2016年10月14日 09:13:33  來源:海外網
字號:    

  海外網10月14日電 據中評上報道,臺灣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兼任助理教授、東南亞研究中心特約助理研究員黃煒能接受專訪表示,蔡政府推新南向政策,如真要落實,絕不可能繞過大陸,唯一的解方是結合臺商、兩岸合作。

  至於蔡英文日前給民進黨員公開信中提到要“力抗中國壓力”的説法,黃煒能反問,許多人認為兩岸合作沒有任何壓力,蔡英文所説的壓力從何而來?恐怕是自己築起了墻才出現壓力的吧。

  駐星代表人事案與黃志芳的動向,讓蔡政府的“新南向政策”又再度成為焦點話題;在業界普遍質疑“新南向”的可行性之際,“行政院政務委員”鄧振中在12日與臺南業界閉門座談時,坦言新南向的國家“都有對岸的壓力”,賴清德則是提出另類的“雙向效益”説,市府還要推“東南亞投資臺南”。

  黃煒能對中評社表示,蔡政府稱新南向是以人為本的經濟戰略,既然是一個以人為本、又強調教育,就應該是屬於長期的經濟戰酪。臺灣的經濟發展已經低迷了好一段時間,現在,兩岸關係急凍下,經濟又出現的大缺口,我們除了有長期的經濟戰略之外,卻看不到短期的、中期的經濟戰略在哪?

  事實上,自從蔡英文提出新南向政策五個多月來,業界大多是看衰的,但蔡政府卻堅定地要走新南向這條路。此時來認真的深入分析、檢視,到底臺灣新南向的可行性在哪?黃煒能以SWOT(優劣分析法)詳細説明:

  臺灣的産業內部優勢包括:彈性快速生産(供應鏈完整)、小量生産、人才充足、産品品質OK(近凈型生産)、技術優勢;從劣勢面分析,包括缺乏大量生産(規模經濟)、缺乏語言能力、管銷成本(含人事)等。

  從外部環境來看,機會在於一帶一路、東南亞興起,臺灣要努力的方向包括:人才語言訓練、法規中文化、導引小型標案、創客基地建構、性價比(capability/price 性能與價錢的比值,亦稱CP值)高的臺灣産品(意象建構)、技術服務業、發展新興經濟等。

  但是,臺灣前進東南亞會遭遇到的危機有:缺乏政府間的投資保障協定、缺乏雙邊和多邊協定、投資國的供應鏈不足、水電及技術能力不足等問題。要消除劣勢、解除危機,只有透過多國參與、ECFA、發展産業別聚落等,才有可能改變。

  綜合來説,從臺灣的新南向的劣勢、危機分析,最有互補性就是大陸。新南向政策的解方就是結合臺商、兩岸合作。“新南向政策”要能夠真正執行,不可能繞過大陸,而且以雲南、廣西是最佳的南向基地,因為,這兩個地方,有充沛的東南亞語言人才,有地緣的優勢,水電、技術、産業聚落都能到位。

  黃煒能表示,其實,從臺灣的産業結構看,根據“經濟部”的數據,2015年臺灣的中小企業佔了97.69%,從企業的規模來看,79.79%是5人以下的基層微型企業,17至19%是發展中企業,只有1至3%是發展良好的標竿企業。此外,中小企業營收有8成是來自內銷,只有兩成的營收是外銷。

  黃煒能指出,這些官方數據顯示,有高達8成的中小企業只做內銷,沒有外銷的經驗,沒有能力外派人手去拓展國貿市場,絕大多數的微型企業、中小企業也沒有轉型升級與研發的能力。因此,新南向政策説穿了只是針對大企業服務而已,臺灣絕大部分的中小企業、微型企業都沒有機會與能力參與。

  至於臺南市長賴清德提出新南向政策要雙向效益的做法,黃煒能表示,國際投資很現實,第一考量是否有便捷交通?第二是看當地政府端出什麼獎勵投資的牛肉與市場規模?第三是當地是否有原物料供應的特殊優勢?

  他説,從這些角度來比較,臺灣和大陸各主要城市相比,有多少競爭力呢?即使有東南亞國家企業要投資臺灣,目前最有可能是的穆斯林連鎖餐飲業,如果要開發臺灣市場,最先的選擇也會是臺北,而不會是與東南亞交通非常不便的臺南。再説,東南亞製造的商品、食品在臺灣已普遍可見,絕大部分都是透過貿易進口,並不是在臺灣投資生産的。

  黃煒能告訴中評社,其實這些從經濟觀點分析,都是基本常識,解決問題的處方就是兩岸合作。蔡政府明明知道這個道理,不會看不出來,但卻不去走這條路,除了政治考量淩駕於經濟、民生,就無從解釋了。然而,外界的世界變得太快,臺灣沉淪會是必然。(中評社記者 趙家麟)

  黃煒能: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資訊管理雙碩士、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博士。曾任職臺灣“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産學研合作機構與“教育部”區域産學合作單位,現任臺灣産學研合作發展策進會理事長、兩岸産業創新與貿易加值聯盟執行長。

[責任編輯:王怡然]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