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蔡英文當局若真想跟大陸游客交朋友 別光打嘴炮

2016年09月06日 13:25:49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台灣網9月6日訊 繼此前表示要登陸“拉客”,以拯救臺灣旅遊後,蔡英文執政當局又傳出“要與陸客交朋友”的“高論”了。

  蔡當局“分管”旅遊業的“行政院政務委員”張景森昨天(5日)一席“陸客是我們最需要的朋友,請不要再不經意發表歧視陸客言行”的談話引發兩岸關注,島內更是連番熱議。用臺媒及資深媒體人的話説,此言乍聽之下,剎那讓人“時空錯亂”,讓民眾有不知今夕何夕之感,“這的真是出自張景森之口嗎?”

  正當民眾還在錯愕之際,更驚悚的“下集”登場,蔡當局“行政院發言人”童振源竟然出面“打臉”張景森,説他那是個人言論,不代表“行政院”立場。

  內部互相“打臉” 蔡當局到底要不要跟陸客交朋友?

  對此,臺灣《聯合報》幾乎第一時間發文指出,童振源這一巴掌不僅把張景森抽得“眼冒金星”,也把大家打迷糊了:蔡英文當局,到底要不要跟大陸游客交朋友?

  文章説,事實上,張景森並非獨厚大陸游客,而是提醒“別再歧視”。且他爭取大陸游客,也在拉臺灣旅遊業一把。但這樣的發言,卻被打臉“非‘行政院’正式政策立場”。怪的是,臺當局“行政院”也宣稱歡迎大陸游客赴臺旅遊,如果張景森是“個人意見”,那“行政院”的立場是什麼?難道是一邊歡迎大陸游客,卻又一邊存著敵意,另眼相待?

  文章進一步指出,蔡英文在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時,就以民進黨主席身份反覆承諾會建立具“一致性、可預測性且可持續”的兩岸關係,但光是解決陸客減少問題,行政主管部門就不同調,既不一致,也不可預測,更別談持續性

  張景森“肉麻話”折射綠營兩岸政策謬誤

  由於此前在臉譜網(Facebook)上的發言頻頻引發爭議,“520”後張景森一度關閉賬號,當他昨天發出有關大陸游客一文後,有人甚至懷疑他是否被“盜號”了,還有藍營人士酸他“肉麻當有趣”。倒不是張景森再度“發言不當”,而是文中處處對大陸游客展現善意,“太不像民進黨”。

  臺灣《中時電子報》文章表示,陸客消費力旺盛,全世界為了賺錢爭相拉其生意。誰也不像民進黨,在野時“逢中必反”,如今執政後“逢中必閃”。為了不西進,就鼓吹新南向,為了彌補陸客損失,就開放東南亞國家“免簽”,但左閃右閃的一切作為,都無法彌補失去大陸市場的損失,就像掉了一塊牛排,補一盤豆芽菜

  文章稱,民進黨當局對大陸政策閃閃躲躲,説好聽是分散市場,骨子裏就是要和大陸切割。打從開放陸客觀光以來,部分臺灣人就一直看不起陸客。臺當局該做的是不斷通過兩岸交流化解彼此的心結與誤會。過去8年馬英九執政當局再無能,最起碼沒看見有官員像張景森,説出“陸客是最需要交的朋友”這種肉麻當有趣的“屁話”,民進黨可謂自作自受民進黨如果不想再説這種“屁話”,就得先改變自己的“反中”慣性。

  招陸客不能只出一張嘴

  “8月陸團客較同期少5成”;“臺北故宮8月參觀人次較去年少14%,籌劃6年的‘大故宮計劃’暫緩”;“陸客最愛去的日月潭遊客減少40%,南投政府擔心情況愈來愈糟,計劃將一年一次日月潭長泳改為一年三次,吸引島內遊客填補‘陸’缺”;有失業的導遊欲自殘;有遊覽車因繳不起貸款,被地下錢莊押走……用不著等到旅遊業者9月12日到蔡英文辦公室前遊行抗議,臺灣陸客“急凍”的訊息每日連串爆出不重樣,急跌數字背後透出的,是各路旅遊相關業者的生計悽慘。辛酸哀嘆日日可聞。

  臺灣資深媒體人卓亞雄5日表示,任誰都能感覺到陸客“急凍”,不止是520以後,甚至1月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後就很明顯,根本原因就在於蔡當局不承認“九二共識”,還附和美日,致使兩岸關係被逐步推向深谷。尤其新當局才剛滿百日,“英全”施政滿意度已急墜,甚且新近派任人事愈發向深綠靠攏,這意味“獨”的色彩加深,更是兩岸關係的大忌。這樣的氛圍,陸客怎可能“解凍”?

  卓亞雄還表示,張、童的發言,臺灣人除了揶揄之外倒是值得深思,我們對陸客究竟是什麼態度?只是看陸客強大消費力?把他們當禿兒宰?還是真的當他們是喜歡臺灣的客人?當張景森的話成為我們作為待客主人的信念,再來談陸客“解凍”才有實質意義。

  別讓“火燒車”真相再拖延 繼續重傷兩岸情感

  除了臺當局的錯誤兩岸政策;別有用心之人煽動“仇中反中”,散佈醜化陸客言論的不良行徑,讓陸客赴臺意願大大降低的,還有島內旅遊安全的無保障。各類事故頻發不算,甚至出現一整車陸客被關在車裏,活活燒死的慘劇。時至今日,24條生命仍走得不明不白……

  臺灣《旺報》5日社評《護兩岸情感:快公佈火燒車真相》指出,7月19日桃園機場“火燒車”事故至今超過50天,依然真相不明,如此重大車禍檢警偵辦態度竟然如此鬆散泄沓,這豈止是文明社會的恥辱。“火燒車”懸案沉寂了一個多月後,本月初新北副市長、前“警政署長”侯友宜發出質疑,“火燒車”按火場鑒定為何遲不公佈?沒有真相,陸客怎麼敢來?

  文章表示,誠然,遼寧團“火燒車”案的偵辦難度非常高,既沒有目擊者,火焚碳化作用下,現場也沒留下蛛絲馬跡,必須依賴鑒識科學,因而成為全球矚目的指標案件。臺灣錯在起步,既然不同意大陸會同鑒驗,就應邀請第三方參與鑒驗,才能提高鑒定書的公信力,如今臺灣必須獨力承擔鑒驗正確與否的質疑。這個困局必須面對,遲延不公佈報告,只會讓疑團更深,距離真相更遠。如今之計,應儘快公佈火場鑒驗報告,且態度要“謙卑、謙卑、再謙卑”,尤其是面對陸方可能的質疑,應歡迎其派專家參與,把這“死無對證”的疑案理清楚,不可因“火燒車”案的草率,毀了兩岸情感。(台灣網 王思羽)

[責任編輯:王思羽]

相關內容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