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臺灣民間團體再度集會 要求日本正視慰安婦史實並道歉

2016年08月16日 08:01:41  來源:中新社
字號:    

  一尊由表演者扮演、象徵臺灣慰安婦的“銅像”,8月15日靜坐在位於臺北慶城街的“日本交流協會”臺北辦事處門前,用沉默來抗議日本政府不能面對強徵慰安婦史實及長期以來拒絕道歉、賠償的態度。

  當天是二戰日本無條件投降71週年紀念日。自2005年起婦女救援基金會每年前往“日本交流協會”臺北辦事處抗議,今年該基金會與多個臺灣民間團體再次來到同一地點抗議,但尚在世的3位臺灣慰安婦因年事已高,今年不能再來到現場。

  據婦女救援基金會掌握的數據,二戰中有2000多位臺灣女性被迫成為日軍慰安婦。該集會執行長康淑華透露,經該會確認身份的前慰安婦阿嬤有58位,隨著老人們相繼凋零,如今只剩下3位倖存者,且平均年齡達92歲。

  當天的抗議活動持續了1個多小時。抗議的人們手舉“爭取正義,刻不容緩”等標語,高喊“歷史不容抹滅”“日本政府道歉”等口號。

  中國國民黨籍民意代表王育敏在抗議現場表示,就慰安婦議題為阿嬤們爭取道歉和賠償,新一任臺灣當局同樣有責任,“必須和民間團體站在一起”。民進黨籍民意代表李麗芬認為,日韓去年就慰安婦議題所達成協定未反映受害者和韓國民間團體的心聲,令人難過、心痛,新一任臺灣當局應該讓臺灣慰安婦倖存者和民間團體的聲音被聽到,“我們要的是阿嬤的正義”。

  表達抗議訴求後,現場播放臺灣少數民族慰安婦蔡芳美曾經在對日訴訟現場演唱的太魯閣語詩歌,到場的民眾向慰安婦受害者群體獻上百合、雛菊,並肅立鞠躬。

  康淑華表示,臺灣3位倖存的慰安婦阿嬤年事已高,此次不能來現場。由藝術表演者化身為慰安婦形象來到現場靜坐抗議,既象徵她們失去的寶貴青春,也表達臺灣民眾對慰安婦議題的堅持。

  隨後,抗議的人群要求“日本交流協會”臺北辦事處代表前來接受陳情書。經過近十分鐘僵持,日方派出一名人員從象徵慰安婦的藝術表演者手中接過了陳情書,但未做具體回應。

  多年堅持參與聲援活動的臺北民眾楊舒婷對中新社記者説,站在阿嬤的立場,不應該由女性來承擔戰爭的後果。“我自己是兩個女兒的媽媽,希望以後在她們的時代不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女性不應該是戰爭的犧牲者。”

  臺北大學學生陳盈如和數十位學生參與了當天的抗議。她説,阿嬤們象徵著臺灣女性的權益,“正義不會隨著世代的演變就這樣被抹滅,無論經過多少代,我們都會站在這裡”。

  參與並聲援當天活動的還包括臺灣女人連線、婦女新知基金會等多個民間團體。(完)(記者 陳孟統 劉舒淩)

[責任編輯:李寧]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