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臺灣幾屆當局都推“南向” 臺媒:東南亞市場也滿了

2016年08月04日 08:49:46  來源:環球時報綜合
字號:    

  蔡英文從“520”演講開始,就一直鼓吹所謂“新南向政策”,認為借著“拓展東南亞與印度的經貿關係、可以取代大陸市場,以免臺灣出口過於依賴大陸單一市場而産生不可預測危機”。

  事實上,為擺脫對大陸的依賴,早在李登輝和陳水扁時期,臺灣就曾實行過“南向政策”。1993年,李登輝派時任“經濟部長”江丙坤赴南洋考察,提出以東盟國家為主的南向政策,以國民黨黨營企業為先鋒,進軍東南亞。李的南進政策最開始也頗有成效,然而,隨著大陸的開放,臺商更傾向在沒有語言障礙且市場巨大、基礎設施更為完善的大陸投資。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臺商不得不撤資,而1998年印尼排華事件後,臺商對東盟投資從1997年的49.7億美元,直線下降到12.6億美元,至此,李的南向政策宣告失敗。

  陳水扁上臺後試圖重啟南向政策,2002年呂秀蓮到印尼拜訪商界人士,2006年5月陳水扁過境印尼,與當地僅存的十余家臺商會面,並沒有取得實質效果。

  這兩年臺灣經濟不景氣,是新當局急推“新南向”的原因之一。另外,正如《聯合報》所説,美國民主、共和兩黨總統候選人都不挺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臺灣區域整合的算盤有一半將落空;而中國大陸主導的RCEP(有東盟參加的16國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對臺灣來説更是嚴峻挑戰。於是,臺灣“行政院”政務委員張景森近期力主對東南亞國家“免簽”,以促進觀光,推動“新南向政策”。但此舉立刻招來島內輿論一片反對聲。《聯合晚報》2日稱,蔡政府“為了新南向政策急就章”,任意拋出一個不負責任的政策,“還要很謙卑地彎下腰,拜託泰國及汶萊同意我免簽待遇”,“第一步就亂了調”。在《中國時報》進行的實時網路調查中,86%的民眾表示“非常不支援”對東南亞國家“免簽”。

  《中國時報》發表社論指出,在新當局風風火火推“新南向政策”時,天外飛來一件台塑越南鋼廠污染天價賠償事件,接著臺灣投資印度的鋼鐵廠也出了類似問題,而菲律賓提出的所謂南海仲裁案否定太平島的島嶼地位更如雪上加霜。社論稱,蔡的“新南向政策”連這種大是大非問題都沒有談好,顯示“新南向政策”比新當局的想像與預期更難、風險更高。該報提醒説,不少東盟國家貪瀆文化嚴重,新當局應提醒臺商注意政治風險。

  據臺灣《工商時報》3日報道,臺灣亞泥董事長徐旭東當天面對媒體談到“新南向政策”時直言,要南向也不是那麼容易,“東南亞國家也不是以前那樣呆呆的,市場也滿了”。《聯合報》3日指出,當局雖強調新南向是為了“降低對大陸市場的依賴”,卻很難掩飾其強烈的政治目的。從“新南向”的內容看,它似較過去李登輝、陳水扁的南向政策更跨出一步;但從其思維看,仍不脫以往聯合東盟、印度等國“對抗大陸”的老路。它忽視大陸在東亞産業分工中所扮演關鍵性的角色,更輕忽長期以來臺灣與東盟間的政治不對等性。而且,人民也有權知道,“新南向”的政策目的是什麼?準備使用多少資源?

[責任編輯:盧佳靜]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