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蔡英文提“新南向” 島內不買賬:應以投資臺灣為主軸

2016年05月20日 08:09:00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外銷大陸的鳳梨檢查趨嚴,甲魚蛋不僅價跌甚至一度暫停交易,石斑魚訂單減少五成……民進黨新當局即將上臺,兩岸政治的敏感氛圍已擴散到農漁業。雖然蔡英文拋出“新南向政策”,試圖通過與印度和東南亞發展關係,彌補因兩岸關係有可能惡化導致的經濟損失。但對於這樣的政策到底有多大效用,島內輿論不禁打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堤內損失堤外補”

  19日,民進黨“立委”陳歐珀在“立法院”舉行臺灣與韓國、緬甸、柬埔寨和印度尼西亞“國會議員友好協會”成立大會。聯合新聞網直言,此舉等於是在為“新南向政策”鋪路。

  蔡英文新當局的“新南向政策”是相對於李登輝的“南向政策”而言,是民進黨“外交”和經濟方針。今年4月,民進黨進一步宣佈將在“總統府”設立“新南向政策辦公室”。蔡英文在臉譜發文稱,充滿活力的東盟及南亞是全世界都在關注的區域,也是臺灣不能錯過的機會,強調在那裏擁有完整的臺商供應鏈,也有僑生和新移民的連結,這是推動“新南向政策”的基礎。“新南向政策辦公室”準主任黃志芳還宣佈將成立“東協(東盟)與南亞的研究智庫”,積極推動臺灣與東盟和南亞地區的人才、産業、教育、投資、文化、觀光及農業等雙向交流合作關係,希望建構“21世紀的新夥伴關係”。有分析稱,蔡英文看來打定主意寧可中斷兩岸經貿交流合作,也拒絕承認“九二共識”。但為了彌補因此給臺灣經濟帶來的損失,就採取“堤內損失堤外補”的方式,意圖透過實施“新南向政策”,在東南亞市場補救回來。而且如果該政策獲得成功,也有利於民進黨在爭取實現長期執政的夢想中,排除兩岸關係因素的影響。

  首次提到與印度發展關係

  在“新南向政策”的宣示中,最令人關注的地方是蔡英文首次提到將與印度發展關係。臺灣《天下》雜誌的一篇文章稱,臺印1995年才真正建立關係,當年雙方同意互設代表處,在此之前,臺灣學界幾乎無人研究印度,而印度多數人甚至連臺灣在哪都不知道。一直到2003年美國高盛公司發表“金磚四國”報告,臺灣才開始重視印度,將其列為“全球出口拓銷計劃”的重點地區之一。這幾年,臺灣發展對印關係中最具特色的是開辦了“臺灣教育中心”,派遣華文教師到印度進行語言教學,順便介紹臺灣文化與招生。《天下》雜誌提及,一名印度人民黨議員表示,只要中國大陸持續威脅印度的生存,臺灣就可以成為印度的自然盟友。許多去過印度的臺灣學者也發現:在與印方人士交往時,如果適時強調大陸對臺軍事威脅,會比較容易爭取到對方的信任。蔡英文當局正是利用印度社會對中國大陸的戒心,提出“新南向”。

  可以想見,民進黨當局對“新南向政策”寄予厚望。據《聯合報》19日報道,黃志芳稱,“新南向政策辦公室”是一個服務平臺,可以連結當局相關部門、民間企業及工商團體、海外臺商、教育機構等,找出最好的運作方式。“新臺灣國策智庫”董事長吳榮義稱,臺灣加入亞投行只會被欺負,一點意思也沒有,應以臺灣主體性來發展經濟;加入亞投行的效益,“新南向政策”同樣可以做到。另據《經濟日報》19日報道,為呼應“新南向”,臺灣電商、網路業者今年主打東南亞市場。18日,臺“經濟部商業司”等帶領25家電商、行銷廣告公司參訪新加坡與馬來西亞,是近期最大規模的電商、網路參訪團,其中在新加坡的交流以“結盟”為主軸,將簽署網路産業合作備忘錄。

  “新南向”繞不開大陸

  不過,島內多數工商團體似乎並不買賬。據《經濟日報》19日報道,臺“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林伯豐稱,臺灣投資環境不夠友善,新當局應以投資臺灣為主軸,這比“南向”或“西進”更重要。“工總理事長”許勝雄稱,大陸與東南亞市場是臺灣最大優勢與利益,因此“新南向政策”應力求在大陸、東盟、印度與其他新興市場佈局,而不是只有東南亞市場。“管理學之父”許士軍直言,蔡英文上任後將面對觀光客不來、面板不來、魚也不買了的困境,“你講南向政策,如果大陸不讓你去,就是‘難向政策’了”。

  《中國時報》19日稱,蔡英文明顯想避開與大陸的連結,鼓勵臺商海外佈局,但大陸一方面是世界市場,同時也是技術高端市場,科技及製造能力跑在美國前面,電子支付、無人車和無人機都有世界地位,再加上“一帶一路”的海外擴展,臺灣不與其連結,是臺灣自己的損失,“臺灣要與各國接軌、連結各地生態係,不可能跳過中國大陸”。《旺報》19日還説,臺灣是淺碟型的開放經濟體,外貿相當於臺灣經濟的命脈,而大陸與臺灣經貿關係向來密切,即便新當局高喊“新南向”,蔡英文高調承諾“維持兩岸現狀”,“但如果在九二共識響應上,無法取得陸方的滿意,臺灣對外關係、經貿佈局,不可能擺脫大陸的臉色”。【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陳明宇】

[責任編輯:李寧]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