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   正文

解析:臺灣選舉辯論為何難産?

2015年12月16日 08:09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轉發 列印

  “參選人政策辯論會什麼時候舉辦?”幾天來記者在臺北追問參選政黨的發言人,得到的答覆總是:“我們下午開協調會”、“明天開協調會”,眼見距離投票倒數1個月,各參選人對應的選票號碼已經抽籤確定,但參選人還未亮相辯論政策,那選民投票的依據是什麼?正如臺灣知名社運人士鄭村棋所説:“如果你罵他不好,總要告訴我問題在哪,你不一樣在哪。”14日,記者收到國民黨、民進黨發出的新聞稿,均顯示“協調有成”的跡象,至於什麼時間辯,仍未定案。

  既然是選舉,辯論是慣例和常態,可臺灣的選舉,辦一場辯論為何這麼難?

  誰主辦?有玄機

  參選人辯論是高收視率的時段,鏡頭的調度與切換也對參選人有“加分”和“刁難”的影響。因此,自2004年起,臺灣選舉的辯論都由非商業的公共電視臺和“四報(《中國時報》、《聯合報》等)“一社(中央社)”聯合主辦,在公共電視臺現場播出。這既跳脫了電視臺的商業競爭,又涵蓋了立場不同的媒體,被各政黨和社會普遍接受,成為慣例。

  但是,今年民進黨堅持認為,三立電視臺早在8月份就提出邀請參選人辯論,當時國民黨的參選人洪秀柱答應了,所以,今年的政策辯論先由“三立”主辦。洪秀柱對此回應説,她主動邀請蔡英文辯論政策一直得不到回應,才對“三立”的提議表示願意配合。國民黨堅持還是比照以往,由“公視”和“四報”“一社”主辦。

  一場辯論,先卡在由誰主辦各不相讓。對此,國民黨籍臺北市前副市長李永萍分析稱,“三立”親綠的立場誰都知道,它又是商業電視臺,民進黨非“三立”不可是利益回饋;同時又拿“三立”當不辯論的擋箭牌。

  為何不辯?“我領先了,不給你機會。”一位資深媒體人給記者一個形象的比喻:“就像球場上贏的一方,他不必拼搶了,就拖著等終場哨聲了。別忘了,蔡英文第一次參選時,和馬英九辯論後民調數字跌了。上一次説不清兩岸政策,這次仍然説不清。”

  辯嗎?小英

  對於“由誰主辦”的唇槍舌劍,鄭村棋表示:搞不清在爭論什麼,老百姓要看的是爭論政策!

  新黨主席郁慕明表示,如果以哪一家先主辦作為參加辯論的條件,就是“以技術性杯葛回避辯論。”他説,現在好像有人已穩當選了,如果選民不要求,這次的選舉就沒有辯論了,這就意味著參選人對未來4年不用做任何承諾,做好做壞沒有比較,大家的票投得下去嗎?

  《中國時報》發表《辯吧 小英》的短評指出,民進黨説“三立”已經先邀請,這個理由和參加“四報一社一台”的辯論會有何關聯?“四報一社一台”辯論會自2004年舉辦以來,不僅累積豐富經驗,其公平與中立性深受選民肯定。至於蔡英文所説的有意主辦辯論會的媒體非常多,更令人不解,因為國民黨陣營至今只收到“四報一社一台”與“三立”兩個團隊的邀約,何來有意主辦的媒體非常多?

  短評説,各種民調皆顯示蔡英文的支援度領先其他兩組參選人,作為一位“準”領導人,小英應展現大將風範,參加“四報一社一台”電視辯論會,與其他參選人共同接受媒體與選民的檢驗。

  郁慕明話説的很直接:政策如何執行?參選人不能回避,不能敷衍,尤其領先者更有責任對選民承諾,“沒有辯論,領先者應該被譴責!”

  何時辯?沒答案

  國民黨14日發出的新聞稿稱:“四報一社一台(公視)”與三立電視臺召開協調會,民進黨總算呼應社會期待……國、親兩黨已提供可參加辯論會的時間點,但民進黨僅願先提供第一場的時間點,國民黨希望三黨能在今天(14日)確定三場辯論會舉辦的時間。

  民進黨的新聞稿稱:日前原已獲得三黨同意的“三立”釋出善意,願意與公視合辦……希望在媒體合作舉辦情形下,進行三個場次的辯論會……

  雙方的新聞稿顯示,主辦方已確定,各自妥協為原來的“四報一社一台”加“三立”,共辯論三場,但時間仍未確定。離投票日越來越近,國民黨參選人朱立倫14日在報紙刊登廣告,要蔡英文參加辯論,“至少兩場辯論,向人民説清楚、講明白”。對此,蔡英文回應:為什麼登廣告?錢太多嗎?朱立倫聽記者轉述後回應:蔡主席,你終於看到了!

  相較于辯論的難纏與難産,參選人號次14日順利抽籤産生並引發一些趣聞,朱立倫是第一次參選抽中1號、蔡英文第二次參選抽中2號,宋楚瑜第3次參選抽中3號。各自選舉團隊馬上根據號次喊出“吉祥話”,朱立倫的1號與他的選舉口號“one 臺灣”正好吻合,2號是“英仁(副手陳建仁——記者注)雙全”,3號是“勇冠三軍”。

  但政策永遠比口號重要,對於選舉來説,沒有政策辯論就沒有選舉。沒了政策這個主軸,便只剩口號、口水橫飛了!(記者 陳曉星 孫立極)

互動社區
熱帖| 博文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