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   正文

評論:霧霾籠罩臺灣 政治作秀可休矣

2015年11月13日 09:26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轉發 列印

  本週,臺灣從北到南墮入霧霾之中,各地醫院表示,呼吸科門診增加三成,應對霧霾成為社會熱點話題。《中國時報》為此發表社論指出,應少些政治作秀和政治鬥爭,真心實意解決污染問題。社論摘發如下:

  臺灣PM2.5問題主要出現在初冬,部分因為季風帶入,也有來自內部的污染源,這其中包括人為的污染源(工業生産與人類活動),也有自然污染源(沙塵暴、火山爆發)。這次的重度污染,既無沙塵暴,亦無明確的境外污染移入,應是境內污染造成,且緣於人為因素。

  人為污染來源,撇開如汽機車、燒稻草這類分散又零星的人類活動不談,特定的大型污染源是工業活動。臺中火力發電廠和中龍鋼鐵、雲林六輕石化專區等,這些地區的民眾受PM2.5之害,已非今日才開始。今年4月臺灣中部6縣市連手推出要禁用生煤與石油焦政策,但未獲准,此次空污來襲,恐加深地方與臺北主管部門的“生煤”政策角力。

  站在主管部門的立場上看,如果禁用生煤,首當其衝的是全臺電力供應立刻陷入缺電窘境。中部6縣市的燃煤電廠裝置容量佔全臺電力的22.8%,單是臺中火力發電廠就佔16%,如果不要燃煤發電,全臺電力立刻不足,六輕石化專區亦將半停擺,臺灣石化供應鏈大亂,影響産業與經濟甚巨。

  對地方而言,禁用生煤求的是較佳的生活環境與空氣品質,似也無可厚非。這看似完全衝突、難以調和的立場,其實還是有可以找到妥協的解決之道的。可以看看先進國家的作法,他們燃煤發電的比例都佔35%上下,顯示生煤不必然就代表嚴重污染;從技術方面看,新的脫硫技術、更先進的集塵裝置等,都讓早期嚴重的污染大幅減低,因此主管部門應該督促臺電及其他大型污染源廠商,投資更多更先進的環保設備,把可能的污染再降低。

  對地方而言,如真有心還民眾一個乾淨的空間環境,絕對不僅于向主管部門政治抗爭一途。根據環境部門的數據,PM2.5的來源,有26%來自建築及道路揚塵,工業只佔16%,與交通運輸帶來的污染接近。地方如加強對建築工地的監督、改善道路,也能降低PM2.5。此事不為,只在生煤這個環節與主管部門對抗,既無益於改善PM2.5,又難逃政治作秀之譏。

  由生煤爭議又可上綱到整體能源政策問題,至今尚不見完整的政策規劃。民進黨參選人蔡英文提出的能源政策,既要全面廢核、以再生能源與天然氣發電取代,又要降低排放,還承諾電價不漲,如何達成這3項彼此衝突矛盾的目標,真令人憂心。

互動社區
熱帖| 博文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