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   正文

評論:臺灣島內政局跌宕 “張夏會”意義深遠

2015年10月20日 10:24 來源:法制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評論:臺灣島內政局跌宕“張夏會”意義深遠

  10月14日,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主任張志軍與臺灣方面陸委會主任委員夏立言,在廣州舉行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第四次正式會面。 此次會面,雙方將就推進兩岸關係發展等問題交換意見。中新社記者 陳驥旻 攝

  10月14日,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主任張志軍與臺灣方面陸委會主委夏立言在廣州舉行正式會面並達成多項共識。廣州“張夏會”是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的第四次正式會面,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持續深化的必然。同時,由於此次會面適逢島內政局醞釀劇烈變化的敏感時刻,這次會面的共識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前景乃至島內政局新變化都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張夏會”引高度關注

  廣州“張夏會”之所以會引起大家高度關注,與其當前特殊的時空環境密切相關。

  本來,“張夏會”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必然。自2008年進入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全新局面後,兩岸交流日益廣泛、深入、全面,兩岸間的政治互信不斷鞏固加強。2014年2月,在南京舉行的“張王會”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水到渠成,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的常態化聯繫溝通機制也由此建立,並在之後實現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的第二、第三次正式會面。因此,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舉行第四次會面,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不斷深入的結果,是兩岸政治互信不斷鞏固的必然,可謂順理成章、理所當然。按常理,廣州“張夏會”本屬兩岸關係的例行會議,但卻引發各界高度關注。

  當前島內的特殊形勢增加了“張夏會”的敏感度。事實上,2008年之後“臺獨”分裂勢力從未甘心失敗,並且,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越廣泛、越深入,“臺獨”分裂勢力的焦慮感便越強烈,反撲力度也越猛烈。2014年3月,島內發生反對兩岸服貿的“太陽花事件”,便是在首次“張王會”後不久。加上臺執政當局與國民黨的執行與溝通能力存在很大問題,沒有取得民眾的充分理解和支援。外界普遍擔心,來之不易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局面可能受阻,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的會面會成“絕響”。正是這種特殊背景,增加了外界對“張夏會”的關注度。

  雙方會談成果豐富

  廣州“張夏會”,不僅回顧了2008年以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歷程,而且就當前兩岸關係形勢以及兩岸關係發展中的有關問題交換意見,達成積極共識。縱覽這些成果,既有對過去經驗的總結,也有對未來趨勢的展望;既有對官方機構任務的確定,也有對民間行為的期待;既涵蓋政治議題,也有經濟、文化、社會等議題;既立足於海峽兩岸社情民意,又著眼于國際形勢發展。可謂形式多樣,內涵豐富。

  一是從時間維度看,雙方總結了自2008年以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歷程的寶貴經驗,同時還對今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方向作出了規劃。尤其是共識明確指出,在新形勢下,兩岸應共同努力,繼續堅持共同政治基礎,堅持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道路,持續增進兩岸同胞福祉,進而具體在12個方面作出相應要求。

  二是從空間維度看,雙方所達共識既包括政治性的,重申了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的必要性,又包括經濟、文化、社會、歷史等方面,幾乎涵蓋了兩岸關係的所有方面。當然,歸結到一點,還是要持續增進兩岸同胞的福祉。

  三是從角色定位看,雙方不僅規定了國臺辦、陸委會兩個部門之間的任務,還包括海協與海基兩會以及相關部門的定位與功能。同時,參與兩岸交流的相關業界,如經貿、旅遊、學界等各界的角色定位也相應彰顯。

  四是從共識的視野看,雙方不僅立足於兩岸民意的接受度,而且還兼顧國際社會觀感,可謂統籌兼顧。這也讓雙方共識具有廣泛社情民意基礎。

  總之,廣州“張夏會”既是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成果的充分肯定,也是對未來兩岸關係前景方向的定調指向。雖然共識的文字篇幅有限,但內涵豐富,決定了其影響必將極其深遠。

  推進兩岸關係發展

  首先,只有堅持“走對的路”才能為主流民意接受。當前島內局勢正醞釀劇烈變化,臺當局所面臨的“臺獨”勢力的反彈也越來越大,然而,臺當局始終沒有放棄其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這一基本立場,堅持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道路。正因此,廣州“張夏會”才得以順利成功地舉行,臺當局兩岸政策才能繼續受到島內主流民意充分肯定。臺灣未來的執政者應從此看到兩岸關係乃至所有施政方向的基本規律。

  其次,要順利推進兩岸關係,雙方必須有顆“真誠的心”。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狀態已經延續7年多,兩岸關係也由淺入深,由經及政,由易觸難。然而,兩岸60多年的隔離,加上內外因素交乘激蕩,諸多問題,尤其是“深水區”問題,非短期能解決。如果繼續盯著問題,兩岸分歧就會越來越大;相反,如果雙方都秉持一顆加強溝通交流的誠心、一顆為兩岸同胞謀福利的公心、一顆繼續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局面的真心,則兩岸就一定能找到交集點與突破口,就能坐到一起。如本次“張夏會”,即使雙方在某些具體問題上如“卡式臺胞證”有不同看法,但因雙方都有顆真誠的心,最後還是坐到了一起。

  再次,民進黨蔡英文應放下包袱邁出勇敢的第一步。目前,雖然蔡英文為穩住“基本盤”而對兩岸議題採取含糊不清、模棱兩可的説辭,但該議題最終無法回避。島內輿論也認為,日前的“習奧會”,中美雙方已就穩定兩岸關係達成高度共識,甚至已形成相當穩定的政治架構,“臺獨”勢力不應存在幻想。同時,臺灣經濟離不開大陸,臺對兩岸經貿的高依存度不是官方推動而是市場調整,任何人、任何政黨企圖強行扭轉這一局面,不僅會破壞兩岸經貿關係,更是自毀臺灣經濟前途,破壞臺灣同胞切身利益。島內媒體還指出,兩岸協商交流只有一張“門票”,那就是“九二共識”。因此,蔡英文如果不願放下包袱,邁出勇敢的第一步,終究無法獲得民眾的真心擁護,即使僥倖,也難長久。

  (作者黨朝勝係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

互動社區
熱帖| 博文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