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   正文

洪秀柱再談兩岸政策主張 稱與馬英九沒大差別

2015年10月08日 14:27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資料圖:圖為7月洪秀柱在獲得正式提名後高舉象徵國民黨團結一心的紅心。 中新社發 邢利宇 攝

  據臺灣“中央社”報道,國民黨2016年臺灣“大選”參選人洪秀柱今天(8日)表示,她的兩岸政策主張與馬英九沒有太大差別,“但我的確在某些地方講的更明確,因為我覺得這問題我們不面對,對臺灣下一代沒有交代。”

  在今天于臺北舉辦的第八屆世界和平大會上,馬英九、洪秀柱都獲邀,兩人到場時間錯開。馬英九致詞離開會場時,洪秀柱正好抵達,兩人在會場門口有短時間碰面、相互握手,雙方都保持笑容。

  馬英九説敬佩洪秀柱半年前無人出戰下挺身而出,但他也會支援黨中央的決策。洪秀柱在受訪時表示“(馬支援黨的決策)沒什麼回應,敬佩我的,非常感謝”。媒體問她若臨全會真的撤換提名人後的下一步,洪秀柱回答“有什麼下一步打算,這個我要學一下蔡主席,我要想想”。

  洪秀柱在會場致詞時,幽了自己一默,直説時間來的巧,馬英九剛離開,原本在臺上的貴賓也都離座,剩下她一人“孤獨的影子”站在臺上。

  洪秀柱説,有人覺得她的身份很尷尬,其實一點都不尷尬,她是“立法院副院長”,目前也是國民黨提名的候選人。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昨天指洪秀柱多次提到的兩岸政策,跟國民黨長期主張有所落差,和臺灣主流民意有所偏離。洪秀柱致詞時説,連馬英九都説她的兩岸主張是一樣的。

  洪秀柱説,馬英九的兩岸政策,在(臺灣)選舉中得到(臺灣)人民信任,是臺灣民意的主流。她在兩岸主張上,和馬英九沒有太大差別,“但我的確在某些地方講的更明確,因為我覺得這問題我們不面對,對臺灣下一代沒有交代”。

  洪秀柱説,要確保馬英九的兩岸政策成果、深化九二共識,的確要有一些突破,兩岸和平協議就是要讓兩岸關係和平法治化,“我們可能不喜歡,但不能不面對”要為人民做事,不能只説空話討好人民。

10月7日,中國國民黨中常會無異議通過一項提案,將儘速召開臨時全代會。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稱,目的是凝聚共識、團結勝選。 <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p  align=

  10月7日,中國國民黨中常會無異議通過一項提案,將儘速召開臨時全代會。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稱,目的是凝聚共識、團結勝選。 中新社記者 任海霞 攝

  朱立倫:國民黨兩岸政策是黨的政綱

  朱立倫今天表示,九二共識、兩岸和平發展等兩岸政策,是國民黨的政綱,希望全黨同志團結一致、共同支援。

  針對洪秀柱在社交網路上以“馬與驢的故事”,把參選之路比喻成陪唐僧取經,是否能得到經,取決於因緣,“但是我一定要為後來者踏出每一步可以前進的道路”。朱立倫表示,“大家都是一家人”,都要能夠彼此相互溝通、能夠凝聚共識、團結勝選。

  朱立倫説,他擔任黨主席,可能努力不夠、溝通不足,會持續努力與洪秀柱溝通,希望能夠凝聚共識、團結勝選。

  他説,今天共同面對的敵人絕不是黨內同志,希望大家能夠相互鼓勵。他表示,知道洪秀柱有很多委屈、也可以體諒,會誠心誠意的溝通。

  至於是否會有“朱洪配”,朱立倫説,現在都會誠心誠意的溝通。

  陣前“換柱”有何影響? 王金平未正面回答

  臺“立法院長”王金平今天被問到若國民黨換黨主席朱立倫選2016,是否有助國民黨“立法委員”選情?他表示,“目前情況下,我沒有辦法回答這個問題”

8月6日,臺灣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在臺北宣佈參選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併發表參選宣言。 <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p  align=

  8月6日,臺灣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在臺北宣佈參選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併發表參選宣言。 中新社發 石龍洪 攝

  宋楚瑜稱洪秀柱經驗不足

  對於國民黨出現“換柱”風波,親民黨2016參選人宋楚瑜今天説,選舉非兒戲,需有適當經驗及政績,並指不只洪秀柱經驗不足,民進黨參選人也應注意。

  媒體追問若換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上陣,是否會改變參選意志?未來是否有國親合作空間?宋楚瑜表示,8月做決定後,就會繼續遵守承諾和誠信為民服務;其次,國民黨第一棒已被換掉,後續也搞不清楚會再換誰,但這是國民黨所提人選,他不會有什麼意見,努力提出自己政見和主張。

  宋楚瑜提到,即日起不會和國民黨任何高層私下見面,以免被人冠上私相授受和密室協商之名。

  是否認為朱立倫應帶職參選?宋楚瑜説,這是每人對於選民的承諾,他不需要批評,因為迄今仍不知國民黨要推誰。

互動社區
熱帖| 博文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