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   正文

為統一大業牽思縈懷——訪台灣中國統一聯盟前主席紀欣

2015年09月17日 08:0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原標題:為統一大業牽思縈懷(相對論)——訪台灣中國統一聯盟前主席紀欣

  紀欣近照。記者 王 堯攝

  1979年4月,她第一次踏上大陸的土地,登上天安門城樓,許下兩個心願: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國家富強,兩岸統一。

  2009年10月,新中國成立60年之際,她以臺灣中國統一聯盟主席身份登上天安門城樓觀看國慶閱兵。

  2015年9月,已經卸任統盟主席的她再度獲邀登上天安門城樓,觀看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大閱兵。

  她是紀欣,1952年生於高雄,祖籍江蘇。1974年赴美留學,參與海外統一運動。在美取得法學博士學位並成為加州執業律師後,1988年回臺定居,從事律師工作之餘投身婦女運動和兩岸問題研究。2003年,紀欣加入臺灣首個公開主張和平統一的政治團體——中國統一聯盟,2004年當選副主席。2009年,接任統盟主席,成為統盟創盟以來首位女性主席,以律師的嚴謹與理性、女性的溫潤與細膩,在一個政治高度敏感、絕大多數成員為男性的組織中擔任“最高領導”,並獲連任。2013年連任期滿卸任後,紀欣創辦《觀察》雜誌,致力於理性、專業的視角,觀察、思考、解讀臺灣動向、兩岸發展、民族復興、天下大勢。

  對話紀欣,傾聽她的心路歷程、觀點政見,感受她在追求統一的道路上“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與堅持。

  關鍵時刻,做出關鍵決定

  問:剛剛過去的9月3日,您再度登上天安門城樓,觀看紀念抗戰勝利閱兵式。當時當刻,您的所思所感能與我們分享一下嗎?

  答:30多年前,我許下過兩個願望,希望在有生之年,見到國家富強與兩岸統一。對於第一個願望,我一無貢獻,卻在200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60週年的慶典上,作為臺灣統派的代表之一,站在天安門城樓上觀看閱兵,與有榮焉、自豪之餘不免慚愧。這次再度接到邀請上天安門城樓觀看閱兵,我感到驚喜,當然還是有些慚愧。閱兵那天,我們15位臺灣客人登上天安門城樓。雖然不是第一次觀看閱兵,但這次有多國元首來共同觀禮,又有多國軍隊來參閱,深深感受到中國真是泱泱大國,有此成就真不容易。而習主席在致詞中一再表示中國決不會稱霸,會與世界各國共同努力追求和平發展,最後又明確宣示要裁軍30萬人,以具體行動宣示追求和平的決心,希望能贏得各國、各地區及臺灣方面善意的回應。

  問:9月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會見了前來參加紀念活動的連戰等臺灣各界代表人士併發表講話,您也在座。對於連戰先生此行,臺灣島內出現了一些雜音,現在也餘音未了。您怎麼看這些現象?

  答:現場聆聽習近平總書記和連戰先生會談,一個突出的感受是兩人的共識很高。習近平強調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是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民族團結奮鬥的結果。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相互配合、協同作戰,都為抗戰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連戰指出中國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部署了一系列會戰和大仗,重挫了日軍;中國共産黨軍隊在敵後戰場,有力牽制、殲擊了日軍和偽軍。連先生還積極呼應了習總書記提出的兩岸“共用史料、共寫史書”的提法,強調“臺灣意識”絕不是“臺獨意識”,我們不忍也不容純樸的“臺灣意識”被誤導為分裂意識,致使兩岸失去時代機遇,走回對抗互斥的老路。

  無欲則剛。連先生此次不顧臺灣島內的紛紛擾擾,毅然決定到大陸參加抗戰紀念活動。從2005年的國共“破冰之旅”到今天,他總在關鍵的時刻做出關鍵的決定。在這個世界上,做任何一件事都有人讚美,有人詆毀。不必計較一時一勢,從長遠的歷史的角度看,連先生此行的重大意義會更加清晰。

  沒有悲觀權利,也無須悲觀

  問:您如何評價近一段時期的兩岸關係及其未來走向?

  答:從反服貿風波到九合一選舉再到反課綱,關心兩岸關係的人都有一種挫折感,我們身在臺灣,更是感到難過。兩岸關係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四個基礎中,社會基礎是最弱的一環,這種情況一直沒有大的改觀。儘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路途多艱,但我們沒有悲觀的權利,也無須悲觀。第一,大陸絕對有意願、有決心鞏固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第二,兩岸政經實力差距日益擴大,臺灣民眾必須務實地面對現實生活,這使兩岸經貿合作、人民往來停不下來,只能往前走。就拿年輕人來説,走上街頭的多半還未進入社會,一旦面臨就業等問題,就會發現,大陸像一個巨大的磁場,吸引力相當大,假以時日,一定會實現量變到質變。

  兩岸命運休戚與共,兩岸關係決定著臺灣的前途,臺灣政治人物及人民必須實事求是地看待問題,並尋求合情合理的解決之道。

  問:去年9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會見了臺灣和平統一團體聯合參訪團,表達對臺灣統派人士的肯定和支援。未來在兩岸關係中,您認為臺灣統派應如何發揮獨特的作用?

  答:中共中央領導人會見在臺灣島內推動、支援、促進和平統一的團體負責人,有劃時代的意義。那次會見中,習近平談到“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實現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也提到“兩制”的“三個充分”,對於我這樣長期主張“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人來説,當時感到十分興奮。統一模式或許不是當前兩岸關係最迫切的議題,但臺灣民眾有知道的權利,對臺工作及兩岸智庫應該對“一國兩制”多做些探討研究,這可以讓臺灣民眾在主張維持現狀外多一個更佳的選項。

  臺灣統派團體非常多,但大家對統一的模式及時間表可能有不同的意見,成員的成分和加入團體的動機也不同,統派的團結當然很重要,但我主張現階段各統派團體進行議題上的合作,良性競爭,各自發展壯大,擴大社會能見度及影響力。目前統派年齡偏大,後繼乏人,在學術領域和校園中難以與“獨派”抗爭。因此,培養青年人才、傳承使命是當務之急。

  嚶其鳴矣,求其友聲

  問:您卸任統盟主席後,又創辦了《觀察》雜誌月刊。辦雜誌是您原來並不熟悉的領域,公開發行一本有政治色彩的雜誌在臺灣更是艱難,您作出這個決定基於什麼樣的考慮?

  答:創辦《觀察》雜誌,確實是一個自討苦吃的決定。卸任統盟主席後,我本意是想休息一段時間。做一個關懷兩岸問題的學者,寫寫文章,做做律師會比較輕鬆。但是這些年來,臺灣政治氛圍改變不大,被扭曲的國家認同尚未獲得扭轉,臺灣社會的“綠化”和民粹化趨勢也未見好轉。“可以公開主張獨,不可以公開主張統”的一言堂政治氛圍基本不變;所有的公共議題全部捲入藍綠政客與媒體名嘴的民粹炒作之中。臺灣民眾透過綠色透鏡,觀看被扭曲的世界和被扭曲的自己,激憤盲動卻又苦無出路。結果,不是因“無感”而冷漠,就是因“無力感”而焦慮。面對這種情況,我反覆思考我在有生之年還能做些什麼?長考的結果是我決定改變我的個人生涯規劃,本著“為者常成,行者常至”的信心,在沒有財團及報業集團的支援奧援、沒有經驗老到編務人員的參與投入下,毅然發行《觀察》月刊。

  雜誌創刊至今,我始終以誠惶誠恐的心情編輯每一期刊物,很多文章我都要親自查證資料,並改上好幾遍。臺灣想説話的人還挺多,大陸和海外作者投稿也十分踴躍。

  嚶其鳴矣,求其友聲。我並不奢望靠著一本刊物扭轉島內政治生態。但我相信,越多的人因為《觀察》加入我們,臺灣就將有更多元、更自由、更講理的探討問題空間。

互動社區
熱帖| 博文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