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   正文

臺學者看2016“大選”:第三勢力搶的是國民黨地盤

2015年08月26日 10:47 來源:東南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臺學者看2016“大選”:第三勢力搶的是國民黨地盤

  臺灣綠黨和社民黨近日宣佈共組參政聯盟,投入明年“立委”選舉,共同推出不分區“立委”參選人,區域“立委”則採取聯合競選方式,互相拉抬選情。兩黨共同聲明指出,他們是理念相近的第三勢力,以“淘汰國民黨、制衡民進黨”為目標。

  自柯文哲以所謂“白色力量”從藍綠突圍當選臺北市長,第三勢力在臺灣政壇有崛起之勢。拿親民黨主席宋楚瑜來説,此次選舉試圖淡化泛藍色彩,以第三勢力的身份整合中間力量。常年關注臺灣選戰的臺灣成功大學政經所教授丁仁方,接受導報駐臺記者採訪時指出,不同於2000年以後的幾次“大選”,在國、民兩黨以外的臺灣第三勢力,如今有相當的實質影響,已經衝擊到明年“總統”大選和“立委”選情,也因為其批判兩岸政策的態度,多少將牽動兩岸關係進展的方向。

  三政黨有望衝進“立法院”

  導報記者(以下簡稱“記”):丁老師如何界定“第三勢力”?

  丁仁方(以下簡稱“丁”):我採取一個比較寬鬆的認定方式,大約就是在國民黨、民進黨兩黨以外的政治組合。概略分成兩大陣營,既有政黨包括臺聯黨、親民黨、新黨、綠黨等,上次“立委”選舉臺聯黨及親民黨分別有李登輝及宋楚瑜拉抬氣勢,最後政黨選票雙雙突破5%的門檻。這次能夠突破關鍵仍在這兩人,其他的政黨很難有機會突破5%的門檻。

  新興政黨主要是由“太陽花學運”部分積極參與者所成立的“公民組合”分裂出的政治勢力,但除了“時代力量”,其他大概也很難突破5%的門檻。

  “兩岸政策協會”日前公佈的民調,首度對於臺灣民眾政黨意向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小黨獲得支援率分別是親民黨6.6%、“時代力量”5.6%、臺聯黨1.8%、新黨1.4%,大約反映出目前各政黨的競爭態勢。

  不同於之前第三勢力投入選舉,本次“大選”第三勢力有不少依靠社會運動而起。而這些社會運動之所以可以不斷高漲,很大的原因是執政當局治理機制失能、政策作為失當、因應危機失誤等造成,萬一執政當局在往後選舉的過程中,再出現之前失能、失當、失誤等情形,則有可能再度掀起社運高潮,這無疑將為新興政黨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

  國民黨遭遇嚴重挑戰

  記:在您看來,這些第三勢力會對明年“總統”大選産生怎樣的影響?

  丁:我認為最主要是觀察三個情勢的發展,一是宋楚瑜和親民黨“立委”的選舉佈局;二是民進黨和第三勢力結盟的發展情況;三是孕育第三勢力的政治社會環境。以目前發展態勢來看,國民黨受到第三勢力的挑戰最為嚴重。

  記:具體走向會如何?

  丁:相對於洪秀柱的背景及條件,宋楚瑜很可能會積極爭取國民黨本土派及其他淺藍支援者,及對藍綠惡鬥不滿意的“中間選民”認同,並重點提名親民黨“立委”候選人。

  親民黨僅在少數都會區有比較紮實的基層耕耘,單靠宋楚瑜的光環,在區域“立委”選舉衝出高席次恐怕不太容易,唯一比較大的機會大概就是寄望宋楚瑜在“大選”帶起氣勢,借此衝高“立委”選舉的政黨選票。

  宋楚瑜“總統”大選的得票率如超過洪秀柱,則親民黨肯定會受宋楚瑜氣勢拉動,搶走不少國民黨“立委”選舉的政黨票,國民黨將出現結構性崩盤,臺灣政黨版圖恐將再進入重組階段。

  如果藍綠選情緊繃,宋楚瑜像2012“大選”時被邊緣化,那麼親民黨所獲政黨選票將相當有限。

  記:民進黨方面呢?

  丁:民進黨的選舉策略是盡可能滿足不同的第三勢力,在不同選區盡可能禮讓對方,借此爭取第三勢力的支援者,可以在“總統”大選支援蔡英文。

  目前民進黨共禮讓第三勢力13個選區,這些選區的主要對手都是國民黨候選人,如果這些候選人可以同時獲得民進黨支援者及中間選民的支援,會對國民黨的候選人構成相當的威脅。

  兩岸關係發展或埋變數

  記:第三勢力會對兩岸關係形成怎樣的影響?

  丁:如果蔡英文以懸殊的優勢或超過50%的得票率當選,“反中”的勢力將更加受到鼓舞,有可能為兩岸關係發展埋下極大的變數。

  另一方面,如果“立委”選舉藍營及親藍營政黨未過半,而綠營及親綠營政黨掌握半數席次以上,“立法院”將進一步成為阻擾兩岸簽訂協議的關卡,甚至通過一些不利於兩岸關係發展的決議。

  間接方面,則是部分第三勢力跟民進黨結盟,透過選舉動員,“本土意識”將更趨高漲,臺灣民眾對大陸的認同將更加疏離。(海峽導報駐臺記者 陳成沛 文/圖)

互動社區
熱帖| 博文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