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   正文

蔡英文難甩“空心菜”惡名 戰術太多誠意大少

2015年05月11日 14:58 來源:華夏經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民進黨主席兼2016參選人蔡英文訂5月29日訪美進行“口試之旅”,比她2011年選前赴美提早了約3個月。民進黨此一時程選擇具選舉操作考量,一方面要搶在9月的中美峰會之前;二來則是保持兩岸政策調整空間;三者是考量若有負面效應還來得及修正補救。

  蔡英文訪美接受“口試”是她投入2016選舉大事,但從她近期一連串鋪陳來看,她的陣營過度強調戰術運用,缺少誠懇與臺灣社會對話的用心。她若要甩掉“空心菜”惡名,首先要調整的就是這種講得不清不楚、見到不同對象講不同的話、不一次把事情説明白的風格。

  首先,我們可以回顧2011年蔡英文的美國行,她當時會見了國務院副國務卿、亞太助理國務卿;時任亞太副助理國務卿,最近即將抵臺履新出任美國在臺協會(AIT)臺北辦事處處長的梅建華(Kin Moy)也在座。蔡英文2011訪美主要是推銷她用以取代“九二共識”的“臺灣共識”,會晤後民進黨釋出的訊息很正面,但第二天英國《金融時報》就報道美方憂慮蔡英文當選的兩岸關係,被認為是美方私下放話。

  觀察蔡英文月底的美國行,可先比較她2012力推的“臺灣共識”和現在強調的“維持兩岸現狀”之間的異同。相同的部分是,兩者都是模糊論述。相異的部份是“臺灣共識”四平八穩,強調的是共識形成過程;日前傳出蔡向獨派承諾“維持現狀即為臺灣不屬於中國的現狀要維持”,是一種立場表達。四年前美官方憂心“臺灣共識”會造成兩岸關係不穩,四年後蔡口中的現狀似乎等同獨派的“獨臺”現狀,距離最後一哩路更遠。

  所以,我們從這點來研判,“維持兩岸現狀”必定不是蔡英文打2016“大選”的終極兩岸論述。她結束訪美返臺,到下半年更接近“大選”時,一定會有更進一步的説法,且應該會再往中間靠,往“憲法”的方向移動。影響因素包括:美國的態度、9月中美峰會發展、國民黨2016參選人氣勢夠不夠強等。

  這也就是我們認為蔡英文應該可以更誠懇之處。比較4 年前後的外部情勢,美國4年前不樂見蔡英文偏離其“一個中國”政策引發區域緊張,現在的警覺性應該更高。今年是美國大選年,美中關係如何是一回事,戰爭沒有人喜歡,更何況是要美國子弟去為別人打仗。民進黨若認為美國會接受其“兩國論”那就大錯特錯。反之,民進黨如果認知美國不會接受“一中一台”,何不早一點把地基打好,柏油一層層鋪下去,夯實最後一哩路?而要用這種打帶跑的策略,邊跑邊看邊修正。

  在我們的觀察,蔡英文兩岸政策王牌不想太早出手,基於幾項評估,第一,國民黨參選人尚未明朗。如果對手太弱形成所謂“躺著選都上”,便沒必要做太多妥協。第二,向獨派交代。蔡須安撫“臺獨”基本教義派,要做出若妥協也是為了勝選不得已妥協的氛圍。第三,觀察9月中美峰會的發展。

  蔡英文會把訪美時程提前到5月底,與中美峰會有很大關連。對綠營而言,在中美峰會前訪美其實不是很好的時間點,但2016 大選落在1月,這也沒辦法。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日前訪美升級美日同盟綠營鼓掌叫好,到9月中美峰會可能又是另番景象,民進黨無從樂觀。最簡單的邏輯是,難道美日會放任臺海發生衝突,再出兵助臺與中國打仗?這是斷然不可能的事。

  國民黨2016初選領表16日截止,有實力的參選人本週就要現身。我們認為,民進黨與其把兩岸論述像切香腸一樣,分階段的調整、公佈,不如打開天窗説亮話,真心誠意的與大陸對話,與臺灣民眾溝通,這才是正道。(評論員 林淑玲)                                              

互動社區
熱帖| 博文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