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   正文

臺北市府爆發離職潮 高雄“民意代表”人人爭

2015年03月23日 16:06 來源:福建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柯”政猛于虎?上周,臺北工務局公園處爆發請辭潮,3天就有多達20余人辭職。此外,工務局水利處有8人離職,商業處、工務局也都有人想調離崗位。一名臺北市府公務人員羅列出導致公僕大出走的七大原因,包含“莫名其妙的會議越來越多”、“砍加班、通勤費”、“對基層不信任”等,在公務員間引發熱議。

  對此,柯文哲坦承,目前都發局、交通局和工務局工作壓力比較大,人力會做調整增補。但被問及是否會改變領導風格時,他毫不猶豫地説:“不會!”

  臺北市府公務員職位好像已成了“燙手山芋”,高雄“民意代表”卻是人人爭搶的“香餑餑”。由於民進黨內“民代”初選夾雜下屆高雄市長選舉因素,民進黨再次上演派系惡鬥的戲碼,讓外界嘆為觀止。

  高雄地區早就盛傳陳菊有意栽培高雄市前副市長劉世芳接棒,而曾當過高雄市長的謝長廷,也有意推出旗下的“民代”管碧玲參選高雄市長,雙方競爭關係可想而知。謝係在高雄已有兩席“民代”,這次派出去年底甫當選市議員的陳信瑜搶奪第三席,陳菊自有戒心並全力防堵,在黨內初選登記最後一日派出愛將、海洋局前局長賴瑞隆參選。

  陳菊方面還放出風聲,指民進黨過去有“二分之一條款”(必須任該公職超過二分之一任期,才能競選其他公職),暗指陳信瑜才剛選上市議員,不符合資格。謝係立即回擊該條款已于2006年廢除,陳信瑜的助理也批陳菊“吃相太難看”。看到子弟兵腹背受敵,謝長廷忍不住暗諷陳菊,“像拿機關槍打小貓”。陳菊則回擊他“太短視,只顧及自己的利益”。雙方刀光劍影,連黨內同志也看得心驚膽戰。

  最終,民進黨的首波黨內“民代”初選結果揭曉,賴瑞隆勝出,證明了陳菊這位“南霸天”的實力。但有意思的是,親綠的“新臺灣國策智庫”本週三公佈民調,民進黨的滿意度從1月份的46.2%驟降為37.8%,不滿意度則為51%,其主要原因就是黨內上演派系惡鬥所致。

  上周,島內還有一項民調引人關注。3月18日是“反服貿”運動屆滿一年。臺灣《聯合報》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只有四成三的民眾還記得當初反對的議題,而五成七的民眾已忘了起因。對於去年學生試圖攻佔行政管理機構的舉動,有七成四民眾不認同,只有一成三的人表示支援。

  《聯合報》發表社論説,“反服貿”運動對臺灣好不容易建立的法治價值造成了嚴重破壞。原因是,這個以“青年”和“學生”面貌為表的社會運動,採取的“佔領”手段逾越了社會抗爭的法治界線,包括包圍警局及拒絕應訊等,皆有假借抗爭的道德性來癱瘓體制的危險。

  資深媒體人陳文茜則表示,“反服貿”運動的背後是體制的失靈,“體制沒有把(居)住的權利與貧富差距問題處理好,當然會帶來代價”。對此,有媒體認為,政治的本質不應是政黨惡鬥或意識形態的衝突,資源的合理分配尤為重要,當社會集體意識遇到現階段臺灣政治的矛盾結構,加上執政黨無力改善青年就業與低薪問題,就引發了“反服貿”運動。

  “反服貿”運動對島內政局、兩岸關係造成了深刻影響。對於臺灣政局而言,除了促成“柯文哲現象”的“崛起”外,還導致了國民黨“九合一”選舉的大敗;對於兩岸關係而言,它使臺灣朝野意識到兩岸政策接受民意監督的重要性。馬英九辦公室發言人陳以信表示,“反服貿”運動已過去一年,現在該是共同謙卑反省與檢討的時候,臺當局願聆聽各界聲音,以開放態度積極對話。

  回想一年前,大量佔據媒體鏡頭和網路主頁的是林飛帆、陳為廷等一批年青學子。一年過去了,“太陽花女王”劉喬安上演了令人瞠目結舌的“援交門”;“廷神”陳為廷被爆出是性騷擾累犯,跌下神壇;被問及一年前那場學運,林飛帆更直言“恍如隔世”。反思“反服貿”運動,身兼國民黨主席的新北市長朱立倫呼籲,臺灣世代之間必須更多對話與傾聽。但願如他所言:“每一個在各自時代曾為憤青的年青人,最終也都要成為那個時代的奮青,這是臺灣前進的軌跡。”

  “反服貿”運動讓兩岸談判進程受挫,上周馬英九在與美國哈佛大學來訪學生見面時,大談兩岸關係。馬英九表示,和平繁榮仍是兩岸關係重點目標,認同“九二共識”就代表不會有“兩個中國”或“臺獨”,而兩岸關係也不是國際關係。對此,島內有評論家指出,倘若可從“反服貿”運動中反省當下兩岸關係與臺灣政局存在的問題,那麼這場運動即便以悲劇開始,終將以喜劇謝幕。(記者 陳夢婕)

互動社區
熱帖| 博文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