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   正文

綠營學者童振源:馬氣勢弱,綠兩岸政策不會大調整

2015年01月22日 09:24 來源:東南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邁入2015年,一個名為“兩岸政策協會”的臺灣社團引發輿論關注,因為該協會的成員包括民進黨前主席謝長廷、馬當局的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等,“大咖”雲集、橫跨藍綠。該協會的理事長是臺灣政治大學“國發所”所長童振源,曾是民進黨執政時期的陸委會副主委,昨天他接受了導報記者的電話採訪,談及協會、藍綠以及民進黨的兩岸政策。

  藍綠分歧嚴重 催生兩岸政策協會

  導報記者(以下簡稱“記”):今年1月,橫跨藍綠的兩岸政策協會成立,當初怎麼想到要創辦這個組織?

  童振源(以下簡稱“童”):兩岸政策對臺灣發展十分重要,但島內就此議題分歧嚴重,所以希望能搭建一個跨黨派、跨産官學研的平臺,成為兩岸之間溝通的橋梁。針對當前藍綠鬥爭嚴重,希望能夠讓藍綠進行對話。其次,在産官學研上希望能成為有深度的、有創意的討論平臺,而不是利益分配平臺。此外,也更注重年輕一代的參與,傾聽更多民眾的聲音。

  記:我看到協會成員包括謝長廷、蘇起、陳學聖、陳明通等,這些藍綠政治人物私下關係如何?

  童:像上個禮拜的聚餐,大家都蠻理性的,藍綠均有人參加,其中來了四位“立委”,兩藍兩綠,包括陳學聖、姚文智,大家都是從頭坐到尾,像謝長廷和蘇起,我是第一次看到他們兩人在一起,雖然他們的討論有些意見上的不同,但大家都還是會客觀地討論問題,甚至他們有些觀點也是相同的,也會尋求共識。

  記:這個協會未來的定位如何?怎麼發揮其在臺灣政壇的影響力?

  童:這個協會沒有政治上的目的,只是希望在政策層面上有一個對話平臺,接下來協會將有三本書推出。一本是講民進黨與兩岸關係的未來,將會邀請民進黨的重要幕僚,以及幾位“立委”、市長談他們對兩岸關係的看法。今天(21日),我就特地到臺中去採訪林佳龍市長,到時大家在書中就可以看到他們的觀點;另外兩本書是關於陸資投資臺灣的藍皮書、人民幣國際化報告,都是讓兩岸互相了解彼此的內容。除了出書外,協會還會舉行研習班,讓藍綠政治人物等都能在這個班上了解大陸,以便他們制定和執行政策。同時,也希望大陸人士能夠來臺灣學習,了解臺灣的真實情況。

  民意偏向綠營 馬“政府”一再受杯葛

  記:臺灣藍綠纏鬥多年,現在依然僵持無解,您認為原因出在哪?

  童:主要是因為現在民意比較偏向綠營,執政者支援度不高,就很容易一再受杯葛。之前馬英九剛就任時,人氣指數很高,民進黨也不敢這樣。

  記:馬“政府”放了陳水扁,國民黨也換了新主席,您認為這些會是藍綠和解的契機嗎?

  童:要一下子和解可能不大容易,但我覺得,朱立倫當主席也許是一個重要推力,包括他對“憲改”的態度、同意參加“國是會議”等,都有助於幫助藍綠和解。

  記:在促成藍綠和解方面,貴協會將來會有什麼動作嗎?

  童:我們協會資源並不豐富,但也會儘量為藍綠提供一個理性對話協商的平臺,像昨天(20日)我主持了一個論壇,就是藍綠各個智庫一起坐下來探討兩岸關係,這説明其實大家真的不用打口水戰,坐下來商談不是沒有可能,雖然不一定有成果,但也算是邁出了第一步。

  民進黨應“棄獨” 出臺新的決議文

  記:説到兩岸關係,這兩天民進黨重啟“中國事務委員會”成為話題。蔡英文上任大半年才著手兩岸議題,為什麼會拖這麼久?

  童:因為去年都在忙於“九合一”選舉,這基本上不涉及兩岸政策方面內容;但隨著2016年“大選”的臨近,兩岸議題是一定要拿出來討論的。此時啟動,也算是合乎時宜。

  記:前“綠委”郭正亮日前曾建議民進黨應出臺新的兩岸政策決議文,理由是1999年的“臺灣前途決議文”過時了,您認為民進黨近期會採納這個建議嗎?

  童:我也提出過類似觀點,民進黨現在有幾個目標,一個是重新執政,一個是“國會”過半,還有一個是兩岸關係有所改善。但要做到第三個目標至少要有70%的民意支援。目前有幾個原因不利於民進黨調整兩岸政策,包括馬英九的氣勢太弱,所以民進黨不會有太大調整,而且民進黨再怎麼調整,最多也是達到國民黨的程度,但國共合作在先,民共互信不夠,所以調整的意義不大。2016年選舉涉及“總統”和“立委”選舉,民進黨“立委”主要集中在中南部,這些地區民眾較偏向“臺獨”立場,所以要調整難度也很大。

  記:對於重新運轉的“中國事務委員會”,您的期許是什麼?

  童:我建議民進黨要凍結“臺獨黨綱”,整合幾個決議文,形成一個新的“中華民國決議文”,民進黨可以堅持“憲法各表”為自己的兩岸政策,並設立兩岸制度委員會。當前,民進黨要做的恐怕是“中國事務委員會”的開會要密集些,要做出一點成績。(海峽導報記者 楊思萍 薛洋)

互動社區
熱帖| 博文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