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   正文

時評:千萬別讓“婉君”不開心(圖)

2014年12月18日 16:03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時評:千萬別讓“婉君”不開心(圖)

  “婉君”為現下臺灣熱門鄉民用語。圖為“立委”楊瓊櫻手持“婉君”手牌。(圖片來源:臺媒)

  “婉君”或“婉君表妹”就是指“網軍”,不知創詞于何時,但可説是這次“九合一選舉”的産物,成為最近臺灣流行的名詞,實際意思和大陸的“網友”差不多。網路上這些成天敲著鍵盤沸沸颺颺的各路“婉君”,他們創造議題的能力是強大的,他們透過社群網路散播訊息的速度也是驚人的。

  臺北商業大學校長張瑞雄18日在《中國時報》發表評論説,象徵網路鄉民勢力的“婉君”(網軍)詞彙因為在今年的太陽花學運和“九合一”選舉中大出風頭,成為另一股大受矚目的力量,讓人不得不對“婉君”肅然起敬,連臺當局也説做事必須尊重“婉君”。“婉君”的力量讓大家網路上的言行舉止都要小心,千萬“別讓‘婉君’不開心”。

  “婉君”就像實際的社會縮影,對一件事情贊成的人頂多按個讚,不會長篇大論説他們為什麼贊成。反之,反對的人通常就會長篇大論,對事情批評得體無完膚,所以網路上負面意見居多,這些酸“婉君”的意見也往往對結果造成重大的影響。

  那網路上加個“不讚”的按鈕如何?贊成的按讚,不贊成的按“不讚”,這樣是否可以充分表達正反兩方的意見?

  臉書的創辦人扎克伯格很重視鄉民的意見,每次都直接和鄉民溝通,不透過傳統媒體。最近一次在和鄉民互動時被問到説,臉書將來是否會加上“不讚”(dislike)的按鈕?他説臉書有想過這點,但最後決定不要,因為“不讚”的按鈕會傳播負面的情緒。

  這是可以想見的。如果你的鋪文被按“不讚”,你的心情鐵定會蕩到谷底,然後你也會去按別人“不讚”,網路上“不讚”充斥,大家心裏都不高興。

  所以未來如何讓“婉君”開心將會是一門大學問,“婉君”可能會決定臺當局施政的成敗或是選舉的輸贏。但“婉君”不容易討好,“婉君”變化莫測,“婉君”裏面雖然表面上年輕人居多,但中老年人只是不發聲而已,其人數未必輸給年輕人,所以如何抓住“婉君”的民意不簡單。

  所以,得“婉君”者昌,失“婉君”者亡。只是,如何“別讓‘婉君’不開心”將是兵家必爭之處,不過萬變不離其宗,多傾聽、不獨裁、不自私、不自我為是,如此才能贏得“婉君”的芳心。

  臺當局新“行政院副院長”張善政曾指出,毛治國是希望借助他對網路的熟悉,讓臺當局在施政上,和民眾能有更好的溝通。張善政也表示,未來施政方針會把“婉君”和年輕人放在心上。

  臺灣《新生報》8日社論指出,馬英九當局執政6年多來,在政治溝通或攻策宣導上遭遇不少挫折。一般認為,這是一個不善於“與民溝通”的當局,幾乎天天有人提出“指正”,確實讓政策推動造成諸多困擾。此次選舉中,亦反應出類似現象,在“權貴”、“買辦”、“貧富懸殊”、“年輕人未來”等幾個議題框架紛紛敗陣,使執政黨遭受前所未見的挫敗。

  其實,張善政所指“婉君”和“年輕人”這方面,可以明確的分為三塊。其一是網路空間,屬於物質領域的基礎設施,著重的是資訊溝通的技術性。其二是資訊空間,是指傳遞訊息的載體,例如媒體等仲介機構。其三是更為重要的“心靈空間”,夾雜著意識、情感與信仰等複雜因素。人類的資訊交流,不僅在於網路空間、資訊空間而已,亦不僅是如何有效傳遞單方訊息而已,雙向對等溝通實有賴心靈空間的交流才算真正完成。

  以臺灣傳播科技的進步,無論臺當局或執政黨的競選團隊,在前兩項空間都毫不遜色,都具備與時俱進的運作與人才,最應注意的是如何與年輕人和民眾遂行心靈上的交流。這種心靈交流,並毋須有多大學問,只要做到一般常人使用情形,如“有來有往”、“談得下去”,以及“有fun”即可。反之,則是“只聽我講”、“沒有共同點”、“沒感覺”。換句話説,彼此無法“融入”。

  試想,全臺各地每天有數不盡的“通訊”,手機講個不停,大都分人都已成為低頭族。可是,這麼多的“溝通”,就不是和臺當局部門之間有來有往,抑或臺當局説的語言與內容,民眾聽不懂或聽不進去,即使一個簡單貼圖也不願意給,那當局在政策行銷下,鐵定是註定“失敗”。島內的社交軟體Line中,人們最討厭“已讀”後,就是不回應,沒有下文。那請問臺當局,當你運用各種媒介向民眾訴説時,是不是也碰到類此狀況。若真是如此,臺當局怎能不急,怎能不去找出原因呢?

  千萬不要以為,臺當局網站經營得有多齊備,社群媒體也廣泛運用上了,甚至誤以為粉絲人數不少,就自以為“滿足”。鄉民一時按讚,都可能以後成為“有意見者”,“支援者”會來也會離去。這層問題絕非科技所能回答,而是當局和民眾之間的“心理學”。臺當局和國民黨請從“心靈空間”這個部分著手,否則可能事倍功半,或一事無成。

  《聯合報》8日社論則指出,從表層看,網路上這些成天敲著鍵盤沸沸颺颺的各路“婉君”,他們創造議題的能力是強大的,他們透過社群網路散播訊息的速度是驚人的,他們心中的憤怒也是極真實的。但深一層看,這些婉君們宣泄情緒的方式是缺乏節制的,他們探討問題的方式有時流於非理性,他們面對生命、處理挫折的態度則是不太瞻前顧後的。也因此,臺當局面對這股“青勢力”,除了呼應他們的想法與需要,如何引導他們走出憤怒的迴圈,如何讓他們透過參與了解社會問題的本質和解決之道,如何提升他們看待人生及格局的眼光,恐怕都不可或缺。

  再回到新世代的立場看,面對自己因時代變化而流失的機會,年輕族群與其躲在網路自艾自怨,或遊擊于街頭抗議發泄情緒,不如進入政治親自尋求體制的改革力量,或許能産生更大的能量。這次選舉,國民黨因缺乏作為而大敗,民進黨因缺乏作為而大勝,都顯示民主政治已面臨嚴重的功能性障礙。其中癥結,究竟是政經制度需要徹底改弦更張,或者是資源分配製度必須重新調整,只有讓更多新血投入島內政治,才能發現解決之道。

互動社區
熱帖| 博文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