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民間消費比公共建設更能刺激基層産業景氣

2008年09月09日 08:58:00  來源:
字號:    

  鬱悶多時的臺灣股市投資人,今天終於眉開眼笑了!眾人都希望這樣的紅盤能持續久一點,大家也好開心過個中秋節。

  臺灣《聯合晚報》昨日社論指出,景氣冷太久,民眾節衣縮食,就連中秋節這樣重要的節日,賣場和做生意的商家都等不到人。到目前為止,買氣冷到不行,“秋意”變成“寒意”。如果民眾連中秋節的支出都在省,那麼經濟情況可説真的是很糟了!

  經濟不景氣,加上通貨膨脹,老百姓的實質所得縮水,大家很自然地就用減少消費來因應。如果只是一時的不景氣,民眾的購買行為可能還不會有太大的改變。但不景氣持續太長時間,如果又預期未來景氣暫時不會好轉,那麼減少支出更是必然的策略。然而很吊詭地,民眾越是省錢不消費,人人都搶著當“省長”,做生意的各行各業越是沒有錢賺,經濟就越是不景氣。這個惡性迴圈只會越變越糟。

  所以,除了維持出口量之外,臺當局首先端出的就是“擴大內需”方案。但擴大內需的項目,往往多是公共工程,做硬體建設,但硬體建設如果刺激到的內需只是少數特定行業,最終可能和一般民眾日常生活沒有太大關連。而公共建設的效果也可能來不及救急,基層産業和基層民生不見得馬上有起色。

  救股市也是一樣。股市當然是經濟景氣指標,股市漲跌影響著民眾對經濟的信心。但是當局拿大把錢救股市,短期可能只是幫一部份套牢的股民暫時解套,所以學者專家對行政干預救股市的“特效藥”通常態度較保留,非股市投資人的一般百姓也未能受益。所以,不管是擴大內需的各種公共建設,還是救股市的五大措施,可能都只有特定效益。在此中秋節前夕,賣禮品的也好,依賴休假人潮的休閒産業也好,一般做生意的基層民眾只想追問;買氣有沒有提升?有沒有錢可以賺?

  社論認為,在一片不景氣當中,節省雖是必要的美德,但基層産業還是要靠民眾消費才能救起來。如今連行政機構都帶頭買月餅、買水果來幫助刺激景氣,可見民眾之間“相濡以沫”的消費行為非常重要。更希望當局“擴大內需”的對策中,能顧及到民間基本消費這一塊。中秋節快到了,希望股市這幾天的表現能稍稍挽救民眾的消費信心,商家能見到買氣回升,大家互助著度過此一艱困時刻。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