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政務官正在自我矮化 趙耀東為何令人懷念?

時間:2008-08-22 10:01   來源:台灣網

  臺灣《聯合報》今日發表社論説,許多人都知道原臺灣地區領導人陳水扁任內用過六個“經濟部長”,但有幾個人説得出他們的名字?又有誰記得他們推動過什麼政策?八年來,不只是臺灣“經濟部長”喪失了經濟領航員的角色,他們也失去了個人尊嚴;同時,臺灣經濟也失卻了成長動力。“鐵頭部長”趙耀東先生辭世,正好提醒我們深省這頁臺灣經濟活力由盛而衰的轉折。

  不論是從公營事業開創“中鋼模式”,或在抬起按“經濟部長”任內闖出“鐵頭風格”,趙耀東在經濟史上創造的傳奇,至今仍令人津津樂道。他以企業化模式打造的中鋼公司,不僅讓這家公營事業足以吸引島內俊秀投效,經營績效更足與國際最強大的鋼鐵廠媲美。扁當局任內將中鋼當成肥羊宰割,卻始終未能撼動中鋼的核心基石,可見中鋼制度化落實透徹而得以免遭政治黑手荼毒,趙耀東作為創辦人功不可沒。

  趙耀東在臺灣“經濟部長”任內推動的政策,偶亦引發爭議,但他以大開大闔的作風引領臺灣企業展望世界舞臺,不憚迎戰對手,激發了臺灣昂揚的意志。當時他組織的自動化、生産力及能源等“服務團”,為中小企業提供了有效的現場指導;包括當時宣揚的許多經濟觀念,諸如自由化、制度化、國際化及規模經濟等,不僅指引了臺灣經濟發展的方向,開啟了工商企業的眼光,也讓一般民眾深受浸染。那個年代,還沒發明“拚經濟”一詞,但臺灣生産及貿易迭創新高,企業充滿鬥志,人民充滿自信,那是一個有明確方向感的時代。

  作為政壇的意外過客,趙耀東能從一名成功的企業家到成為“部長”,主要在他過人的膽識和魅力,趙耀東深諳企業經營實務,對臺灣産業發展也有自己的想像及擘劃;人們之所以樂於追隨他的藍圖前進,是因為沒有人懷疑其中藏有什麼私心。無私,是趙耀東最大的資産。趙耀東常説,烏紗帽不是戴在頭上,烏紗帽應該拿在手上,隨時準備挂冠。不在乎那頂烏紗帽,使“鐵頭”成為鐵頭;相對的,扁當局執政八年,許多人拚命鑽營就是要搶戴那頂烏紗帽,他們又如何直得起腰桿?

  社論説,從尹仲容、孫運璇、李國鼎、到趙耀東,臺灣完成了“脫貧致富”的經濟發展歷程,憑藉的全是無私政務官的戮力從公,領引了人民自我提升的渴望。令人難以理解的是,過去可以看到趙耀東這類敢於犯顏直諫的政務官,為何到了標榜的民主時代,反而只見唯唯諾諾、茍且阿諛之輩呢?且不説“誤闖政治叢林”的宗才怡連經濟的ABC都不懂,黃營杉又靠什麼本事混了幾個月“部長”?當何美玥被形容為“阿信部長”,那麼陳瑞隆會應臺灣“新聞局長”之邀在“富士宴”中幫民間財團“牽猴仔”,也就不足為奇了。有這種自甘紆降的“部長”,臺灣競爭力怎麼可能提升?

  過去十幾年,是臺灣“主體性”、“本土化”口號喊得最響亮的時刻,但臺灣地區領導者用人的胸襟在窄化,政務官的角色也在大幅退化。陳水扁任內八年換掉一百多名政務官,不僅把“部長”當成“卒子”,也剝奪了他們向人民負責的義務;在這種情況下,走馬燈的“內閣”,連留下自己的名字都有困難,又能帶給人民什麼振奮和期待?

  社會的前進與提升,需要一些傳奇來激蕩;趙耀東的鐵頭年代不論在經濟膽識、在為官風格、在經營思維,都給臺灣民眾提供了美好的追求圖景,相對的,近年臺灣政務官出現嚴重工具化、官僚化、及自我矮化的傾向,廿年民主改革竟只造就“總統”唯我獨尊、百官皆下品的反民主現象,連“檢調司法”都在為貪瀆護航,豈不值得人們深切警惕?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