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欲擴大公共投資緩解經濟壓力 錢從這裡來

2008年03月13日 10:09:00  來源:
字號:    

  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爆發後,復以原油與國際原物料價格飆漲,停滯性膨脹現象隱然成形,對走疲的世界經濟景氣再施以重擊。

  臺灣《中國時報》刊文分析,臺灣的經濟成長一向仰賴出口,原油與原材料佔進口比重亦甚高,在此不利國際經濟環境下,臺灣應如何應對確實值得各界深思。面臨國外需求下滑以及輸入型物價膨脹的夾擊,任何單一政策都將顧此失彼,故須借多種政策一起來搭配因應。而其方向,在總體政策方面,不外乎為緊縮性的貨幣政策、新台幣升值,以及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在産業政策方面,則包括降低原物料進口稅負、調整産業結構,以及提高原油與原物料之使用效率等。

  在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方面,減稅以及擴大公共投資是常被提及的措施。惟在當局債務負擔已重、財政收支狀況並不佳,而且臺灣的租稅負擔率偏低的情況下,任何永久性的減稅措施都有必要三思,最好納入全面性的租稅改革方案中作較週詳的討論。至於擴大公共投資,由於當局財政困窘,使人民心中不由得産生“錢從哪來”的疑惑。

  當局自己有錢否?以目前當局的財政狀況,不論就“當期儲蓄”或“累積歲計剩餘(過去之儲蓄)”來看,這個問題的答案明顯都是否定的。

  當局既然沒有錢,接著可以問:島內有錢否?就臺灣的儲蓄面來看,臺灣近幾年由於投資意願不高,每年都有遠超過島內投資所需的人民儲蓄。這些超額儲蓄以出超的型式顯現,近幾年每年都在一百億美元以上。所以,支應公共投資的錢(儲蓄)是蠻充裕的。其次,從可用來支應的存款或過去的累積儲蓄來看,目前島內銀行為資金過剩所苦,民間無適當去路的遊資充斥,因此,當局若願向銀行借款,或以發行公債方式向民間籌措公共投資所需資金,不僅錢不是問題,還可消化島內的超額儲蓄,並幫助銀行紓緩資金過剩之問題。

  當然,投資的錢也可以考慮來自國外,所以可以問:國外有錢可借否?這個問題的答案無疑是肯定的。國外可借的錢,不只限于取之不盡的外人資金,還包括近期各界經常在討論、希望能吸引回流的華人和臺商之海外資金,其數額據估計當在千億美元以上。

  不論是外人、華人或臺商的海外資金,雖然可供當局公共投資之用,但當這些國外資金匯入時,無可避免地將增加外匯供給。此時,“央行”若不予買進,將對新台幣形成升值壓力;“央行”若買進,則使貨幣供給增加,島內資金過剩問題益形嚴重。故而,在當前島內儲蓄與資金充裕,足供公共投資所需的情況下,當局擴大公共投資所需要的經費,與其借用國外資金,不如向島內舉債。

  綜上,擴大公共投資的錢,雖然不是問題,但是必須靠舉債,且最好是向島內舉債。既然須靠舉債,人民自然緊接著要問:那不是要“債留子孫”了嗎?由於公共投資在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改善投資環境、促進投資、增強未來生産能量等方面,所能産生的效益是長期性的,後代子孫亦分享其利,故還本付息之責任,若由子孫分攤,並不為過。

  因此,人民須問的,不該是“債留子孫”,而應是“還不還得起”的問題;換個較嚴謹的説法,也就是公共投資所帶來的效益,是否超過投資的本息的問題。只要公共投資的效益夠高,當代與後代子孫不僅樂於為之埋單,也償付得起。而這問題的答案,就必須靠對各項公共投資計劃的成本效益逐一進行嚴謹的評估,才能知曉了。

  總之,在當前的環境下,借擴大公共投資以維護島內經濟景氣是必要的,但應與其他措施配套,以避免惡化物價膨脹。從事公共投資的錢,可以在島內向民間舉借支應。但各項公共投資計劃仍宜先經過嚴謹的成本效益評估,符合經濟效益者,方予推動。(許嘉棟,臺灣大學經濟係兼任教授、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顧問)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