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兩岸互利雙贏前景一片 開拓市場並不可怕

2008年03月04日 10:47:00  來源:
字號:    

  近日來,有關兩岸共同市場的議題吵得沸沸颺颺,紅帽滿天飛,反而讓這個可以理性討論的議題遭到污名化。臺灣《蘋果日報》今日刊登文章分析説,大家都清楚,今天的中國大陸已經是高度經濟成長的地方,是世界經濟的成長引擎,臺灣的經濟要永續發展,必須和亞洲地區的高速成長連結在一起,不但不能自外于中國大陸的經濟成長,相對的,還要積極參與,讓臺灣2300萬人去賺13億人口的市場,共同分享、共同成長、共同獲利,中國崛起,臺灣跟著壯大。

  借中國市場崛起

  文章説,國際企業早已把港、澳、臺灣、大陸視為一個GREAT CHINA MARKET,這是一個市場名詞,是從經濟整合的角度來看待,這也是全球商業圈的共同詞彙,不是政治語言。臺灣試圖要做大中華市場中的資源統合、管理及研發基地,就必須借由中國市場的崛起,強化自身在國際産業鏈中的核心價值。臺灣一直希望美國和臺灣簽訂FTA(自由貿易協議),但是一直沒成功,關鍵就是在於臺灣和中國大陸之間的市場沒有自由化,美國無法利用臺灣的優勢發展他在東亞的商業機會。反之,若臺灣和中國大陸之間的經貿正常化,會給臺灣帶來很多的周邊效益,臺灣不能只發展自身的市場,這樣在國際經濟上的地位不高,臺灣要做的是運籌中心的角色,這才能提升價值。

  兩岸共同市場並非一蹴可幾,要依照經濟現實發展,逐步開展。兩岸經濟發展、機制尚有落差,現在要實現兩岸共同市場,還未到時候能。

  勞工受政府管制

  務實的作法,是要先從兩岸經貿正常化開始做起,讓經貿合作成為兩岸和平的基石。接下來,就是簽訂“自由貿易協議”,到最後才是“共同市場”,每一階段的達成,都需要兩岸政府間平等協商,簽訂相關的協議。

  民進黨的朋友説,兩岸共同市場會讓中國大陸勞工無限制的來臺灣打工,搶走臺灣勞工的工作機會。事實上,對於外國勞工的管制權利還是在臺灣當局的手上。以香港為例,它和中國大陸簽訂“CEPA”,但是大陸勞工還是不能到香港打工,所以,説中國大陸勞工會進來臺灣搶工作,是一種騙臺灣人的説法。

  至於中國大陸商品早就在臺灣銷售,臺灣當局應有能力對商品品質嚴格把關,黑心商品把關不嚴,問題是出在當局自己!

  文章最後説,至於臺灣和中國大陸經濟合作,臺灣會被吃掉,這是對臺灣沒信心的説法。過去幾年,臺灣企業利用中國大陸市場壯大成為跨國企業,臺灣也沒有消失不見;歐盟各國參與歐洲共同市場,也還是屹立不搖。臺灣人要有前瞻的眼光來看待全球化的挑戰,要先求取生存發展,脫離邊緣化的危機,才有機會為自己爭取空間,爭取尊嚴。(張斯綱 文化大學中山所博士候選人)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