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灣落入“四小龍”之末 當局如何還富於民?

2008年03月07日 13:24:00  來源:
字號:    

  臺灣資深媒體人陳鳳馨日前在《海峽導報》刊文説,最近新加坡與香港有關退稅的新聞讓臺灣人也有些擔憂,再過兩個月就到了臺灣的申報所得稅季節,眼見又一筆錢要拱手奉上交給當局,新加坡與香港卻相繼宣佈要將政府財政盈餘中的一部分退還給民眾,他們稱之為“還富於民”。回看臺灣,誰才能還富於民?

  過去幾年其實是國際上難得的繁榮期,富裕的國家和地區借由科技發展強化生産力,貧窮的新興國家和地區則以擁抱自由市場而創造快速成長,有錢人變得更有錢,窮人從赤貧翻身至中産階級的人數則以億計,其間雖然有貧富差距仍擴大的弊病,但整體而言,過去十年可能是人類有史以來最難得一見的黃金期。

  臺灣偏偏在這段期間停滯,這種停滯産生的焦慮感已濃厚,如果再把港、新、韓的表現拿來相較,原地踏步的感受更明顯。當港、新、韓已經創造人民財富時,臺灣其實剛好相反,人民的相對剝奪感可能也達到頂鋒。

  這也是為什麼新、港有能力更進一步 “還富於民”的主因,當人民財富增加,政府收入自然增多,收入遠大於支出,就累積了相當的財政盈餘;但臺灣近幾年稅收雖有增加,可是至今仍在經濟衰退與財政赤字的惡性迴圈中,即使想跟進,也必須衡量當局的財政口袋是否豐厚。  

  上世紀70年代開始,臺灣、香港、新加坡與韓國就被國際財經圈並稱為“亞洲四小龍”,這個稱號主要是形容這四個地區快速成長的共同特色,因為這個稱號,也使得臺灣人長期以香港、新加坡與韓國為“假想敵”,總覺得,雖然不能超越富裕地區,但絕不能落于港、新、韓之後。

  正因這樣的長期情結,去年一連串有關韓國能、臺灣為什麼不能的討論會引起臺灣內部如此巨幅迴響,現在“亞洲四小龍”中的兩“小龍”都紛紛創下鉅額的財政盈餘,且能做到還富於民,自然讓近幾年經濟表現都落于“四小龍”之末的臺灣更覺情何以堪。

  當然,每一個地區的發展形態不同,硬要將不同地區的經濟政策拿來模擬是很危險的,新加坡與香港因為地區小,屬於城市經濟,製造業佔總體經濟的比例相對較低,和臺灣以製造業發展為主的基本經濟形態差距頗大。

  不過,臺灣民眾想問的是,當國際經濟繁榮時,臺灣當局有沒有積極地“創富於民”?當國際面臨經濟衰退與通貨膨脹同時出現的“停滯性通貨膨脹”壓力時,臺灣的政治人物又有多少人真心思考,要如何協助民眾渡過這一場全球性的危機?

  觀察新、港的動作不能只是如此表面地看發紅包這件事,兩地政府的退稅明顯是要對抗可能到來的停滯性通貨膨脹,以退稅來刺激人民消費,減緩美國衰退帶來的衝擊,同時讓人民增加財富,可以有較充裕的資金來支應節節高漲的生活費用,這套政策雖然可能更刺激通貨膨脹,但因為這波物價上漲主因是國際原物料價格上漲,內需增加而産生的物價上漲問題相形之下就不是如此嚴重。

  文章最後説,如此來檢視新、港的退稅政策,就清楚看到臺灣此刻面臨的問題,國際繁榮時,沒有積極創富於民,此刻就無法進一步還富於民來面對國際經濟變局。最可悲的是,臺灣雖然面臨選舉,但沒有政治人物關心如何才能還富於民。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