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人權論壇  >   相關評論  >   正文

熱議中國夢 探討人權觀

2014年09月22日 13:37: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轉發 列印

  實現中國夢:中國對人權理論的第三次貢獻

  〔荷蘭〕湯姆茨瓦特

  歷史上的兩次重要時刻,即歐洲的啟蒙運動和《世界人權宣言》的起草,中國都對世界人權理論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通過實現中國夢,中國應該能夠做出自己的第三次重要貢獻。眾所週知,在西方文化中,“三”這個數字通常是與好運和完美聯繫在一起的。

  中國在積極與世界分享自身人權理念和觀念的基礎上,做出了更為自信的決策,這是符合中國自身利益的,同時也是符合全球利益的。一直以來,中國都在承受北方國家政府組織和非政府組織批評的聲音。很多情況下這種批評都是因為北方國家對中國所出現的人權思想爭鳴産生誤會和不甚了解造成的。直到今天,中國依然主要依靠主權自治和互不干涉內政這兩項政策來保護自己免受北方國家的批評。儘管中國所採取的立場是可理解的也是正當的,但是這並不能消除北方國家的誤解和不了解。通過積極主動參與國際人權討論,中國正在從根本上消除這些偏見産生的根源,中國的國際地位也會隨之上升,同時外部的質疑也會隨之消除。

  中國對國際人權事業可能作出重大貢獻,比如,“仁”的原則是社會道德黏合劑,它可以保持社會的和諧性。作為實現中國夢的一部分,中國的專家正好可以通過此舉來吸引社會對這一人權保護基石性原則的注意力。

  此外,在國際公法條件下,各國可以依靠法律來履行各自的人權義務。長期以來,法治在中國社會中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過去的40年中,中國在法治領域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國在人權治理方面有著強大的法律後盾。然而,法律並不是履行國際人權義務的唯一途徑,其他的社會制度以及文化價值觀也能代替法律。在中國等國家,人權並非是完全依靠法律來保障的;一些價值觀和社會體系,比如家庭關係、孝道、社會網路以及良好的鄰里關係等,也可以成為人權實施的保障。中國的《國家人權行動計劃》有力地指出,法律並非是保護人權的唯一途徑。因為國際公法允許各國依靠本國的社會制度和文化價值觀(來履行人權義務),所以中國可以成為引領這種履行方式的榜樣。

  (作者湯姆茨瓦特係荷蘭烏特勒支大學法學院教授、荷蘭人權研究所所長)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