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人權論壇  >   相關評論  >   正文

熱議中國夢 探討人權觀

2014年09月22日 13:37: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轉發 列印

熱議中國夢 探討人權觀

  各國人權夢是相通的 中國夢為人權保駕護航

  9月17日,由中國人權研究會和中國人權發展基金會聯合舉辦的第七屆北京人權論壇在北京開幕。本屆論壇的主題為“中國夢:中國人權事業的新進展”,來自聯合國以及3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人權高級官員、專家學者和相關國家駐華使節代表等逾百人出席了論壇。

  自2008年以來,北京人權論壇已連續成功舉辦6屆。每屆論壇均有上百名來自世界多個國家、地區及國際組織的政府官員和專家學者參加,就國際人權領域的重大問題進行坦誠交流和深入討論。

  本報特地整理各國代表的發言,從“各國人權夢是相通的”和“中國夢為人權保駕護航”兩大方面展示他們的精彩觀點。

  不應低估人權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奧地利〕伊麗莎白施泰納

  過去幾十年,中國經濟取得了巨大發展,在人權推動方面也有長足進步。我還記得中國曾經將人權視為資産階級思想,當時某些西方國家總是批評中國的人權狀況,但這些批評的基礎更多的卻是偏見。

  幸運的是,在政治家、外交家、學者以及該領域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經常性的跨文化交流使相互理解成為可能,我自己就是受益者。通過對中國的幾次訪問和與中國學者的定期討論,我們更加深切地意識到,在面對共同的問題以及努力改善人權等方面我們有很多相似之處。因此,永遠都不應低估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我注意到,中國和西方關於人權的傳統和理唸有一些明顯的不同之處。首先,中國關於人權的理念源自於“禮”,而歐洲的理念始自於“法”的建立;其次,中國的人權理念以義務為本,而歐洲的人權理念以權利為本;中國更注重團體的權利,歐洲更關注個人的權利。

  跨文化交流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否認這些差別;正如孔子所説,“君子和而不同”,我完全同意他的觀點,我們應該在改善人權的同時還要考慮到不同國家各異的傳統和條件。

  更廣泛地説,歐洲與中國以及整個亞洲之間開誠佈公的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儘管有很多的差異和誤解,我們擁有作為人的共同本質,這是人權最內在的依據。這就是長久以來一直深深植根於人類本質的人性。我相信這是我們相互溝通的起點和最堅實的基礎。

  此外,我們還面臨一些共同的問題,努力平衡各種權利,比如平衡保護公民權和保障國家安全之間的關係,一起探索實現這些平衡的可能途徑。孔子曾經説過,“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不論是所面臨問題的不同,還是處理方法的不同,我們絕對不能對彼此的差異視而不見,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將自己的體制強加給任何別的國家,這與保障人權的初衷背道而馳。

  同樣,我在此也絕對不是建議大家拒絕來自西方的一切。我深信我們有很多共同點,都應該尊重人權,應該在國內立法和執法領域努力改善人權狀況。我相信中國一定能夠根據自己的傳統、文化和社會發展,最終建立起自己的人權保護機制。我堅信中國的人權保護一定會有更加光明的未來。

  (作者伊麗莎白施泰納係歐洲人權法院法官)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