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要聞  >   正文

人民日報聚焦:真人秀,應該秀出中國風

2015年07月30日 08:25: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不靠引進應靠什麼

  實際上,只要真人秀節目在內容和方式上實現對主流價值觀的引導,同樣能對社會發展起到正向積極的作用。但問題在於,為什麼當前收視率高的真人秀節目絕大部分都依靠引進?國內電視節目的創新能力到底體現在哪?

  幾年前,一位業內人士就曾向記者講述他在海外電視節目上的見聞:“中國人好像走到哪都是買買買,不僅是買包買表買黃金,綜藝節目也是打批發,甚至還出現了在海外市場上中國公司之間因為競爭哄抬節目價格的現象。”

  如果説那時候中國電視節目制播機構的目光還廣泛地涉獵全球,那麼當下,除了極個別節目外,國內電視臺熱播的絕大部分真人秀節目則都是以韓國節目為基礎的。“韓國市場上的真人秀節目基本上已經被中國的制播機構用光了。”樂正傳媒研發諮詢總監彭侃説。

  世熙傳媒總裁劉熙晨認為,相對於歐美等電視産業較發達的國家,中國的電視節目製作行業起步較晚。在發展程度上,歐美國家的節目製作已經實現了較高的工業化,每個工序都實現了分工基礎上的專業化,而國內電視節目製作兩三年前才從小作坊式的模式起步,這是國內電視節目創新和製作水準較低的根本原因。

  也有業內人士指出,落後模倣先進、從引進到創新,是任何一個行業都必須遵循的發展規律,電視製作行業也不例外。“過去幾年,韓國的電視工業也是從較低水準開始起步,向歐美電視工業學習。在引進歐美節目的過程中,韓國電視行業迅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並且培育出了一批具有創新意識的電視人,從而使韓國電視工業一躍而起。因此,主管部門也應該在時間和空間上給中國電視行業更多的耐心。”

  但是,在引進節目的過程中學習並不等於簡單的模倣和抄襲。比如,韓國老牌綜藝節目《無限挑戰》在賣給中央電視臺後,類似“挑戰”的節目就大量涌現;某檔明星旅行類節目火了以後,就引來了各種明星旅行;《爸爸去哪兒》火了以後,觀眾又開始看到各種“爸爸”……

  業內人士分析,這種現象的出現,一方面是因為國內電視節目市場不夠規範,另一方面則是由於引進的節目未經本土化改造。

  “在其他國家播出效果好的節目,並不意味著到了國內也會獲得相應的效果。節目的本土化是一個必要的過程,這其中,適應國內的社會主流價值觀和觀眾的觀賞習慣是最重要的。”劉熙晨説,不進行本土化的結果必然是節目被市場淘汰掉,前兩年曾紅極一時的“跳水”類節目就是一個例子。

  也正因如此,《通知》指出,電視臺對引進節目模式要適度控制數量,要避免過度集中在某一地區或國家,要對引進節目模式進行本土化改造,擺脫對境外節目模式的依賴心理,糾正“一窩蜂”式的盲目引進,對於以合作方式變相引進的現象要堅決治理。“相互抄襲體現的是創新意識上的懶惰,如果這樣的狀況一直持續下去,中國電視行業的水準將難以提高。説到底,引進節目只是中國電視工業發展的第一個環節,真正的發展還要靠中國電視人的自主創新。”劉熙晨説。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郭碧娟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郭碧娟

原稿件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