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教育  >   正文

合肥雙胞胎姐妹考上北大 母親透露育女“秘籍”

2015年07月30日 08:11: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7月29日,在安徽省合肥市瑤海區,雙胞胎姐妹徐安如(右)、王安意在家中展示她們收到的北京大學錄取通知書。解琛/攝

  7月27日,安徽合肥雙胞胎姐妹徐安如、王安意雙雙拿到了北京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姐妹倆臉上笑容綻放,唯一遺憾的,可能是兩人不在一個學院:一個是北大光華管理學院,一個是北大醫學院。今年高考中,姐姐徐安如、妹妹王安意分別考出了理科697分和670分的成績,成為安徽唯一一對考上北大的雙胞胎。

  談起對自己兩個孩子的教育,媽媽王迎春認為,自己沒有什麼特別值得説的。“家庭環境吧,孩子從小和外公外婆在一起,外婆可能對孩子的影響比較大,也擅長教育孩子。”王迎春介紹説,自己兄弟姐妹4個從小在農村長大,姐姐考上了浙江大學,弟弟考上了北京大學,自己和妹妹因為家裏條件一般,早早上了中專出來工作。上世紀80年代的一段時間裏,中專比重點高中還難考。在她的記憶裏,父母不但重視孩子的學習,更嚴格要求孩子做人勤奮上進、誠實善良。這不僅讓自己兄妹4人深受影響,而且兩個雙胞胎女兒從小也是在外公外婆的照料下長大,受這种家風的影響很深。

  這位70後母親是位小學數學老師,她告訴記者,孩子就在自己的工作單位——合肥市瑤海區大通路小學上的小學。剛上小學時,學校推進“先學後教”的教育研究實驗,這一教育研究行為的目的是“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具體方法是“學生先自學,老師再教學。”兩個孩子由此養成了自學後再上課的學習方法。這種方法一堅持就是12年,從小學到高中,姐妹倆一路高分“奔”向北大。

  “我家兩個孩子從來不上補習班,”王迎春説,兩人在家把將要學的課程學習一遍,互相研究交流,確定進度完成後,就去玩了。姐妹倆覺得這樣學習效果好,家長也不需要插手勞神,假期還帶著她們去旅遊。但是媽媽王迎春很注重一點,“不允許把能做對的題做錯,如果做錯了,那就是解題能力欠缺,如果是因為粗心等原因,就應該及時糾正。”王迎春説,兩個孩子在成長中一直互相鼓勵、互相幫助,相似點很多,以致于“有時犯的錯也一樣”。

  小姐妹倆坦言,媽媽對她們影響很大,為培養她們作出了許多努力,比如讓兩姐妹養成了先學後玩、目標驅動等習慣。此外,外婆也是很重要的“成長導師”,她讓兩姐妹意識到,做誠實善良的人很重要。此外,兩姐妹還多次提及自己的舅舅。

  從懂事起她們就立志以後要考上北京大學,因為舅舅就是北大畢業的,後來又去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深造。

  王迎春説,為兩個孩子樹立榜樣,其實是幫她們尋找目標。後來,兩個人的奮鬥“路徑”也基本和舅舅保持了一致:初中上了舅舅的母校合肥市38中,高中上了舅舅的母校合肥一中,大學也是舅舅的母校北大。

  談到學習累不累,徐安如和王安意幾乎異口同聲説“不累”。由於兩人都屬早産,媽媽非常重視兩人的健康,因而對她們的作息時間安排得很嚴格。

  “身體健康是第一位的!”王迎春説。姐妹倆初中時晚上10點半之前睡覺,高中時晚上不超過11點半睡覺,早晨6點半以後起床,雙休日通常安排一天補覺。讓兩個人覺得“累”的是,高考後,兩人比較擔心自己的夢想能否順利實現,所以感到“心累”。

  為了放鬆心情陶冶情操,家人讓姐妹倆學起了二胡,兩人把二胡拉到了十級水準,經典曲目上手就來。姐姐徐安如當年就是憑著一把二胡走進了合肥一中的音樂特長班。平時,閱讀文學經典和散文雜誌也是兩個人共同的愛好。

  比妹妹“大10分鐘”的姐姐徐安如微笑著告訴記者,班裏的同學對自己的評價是“滿滿正能量、善於傾聽”,“幫助別人解決問題能讓我覺得很快樂”。

  談到學習經驗時,王安意説,其實學習沒什麼秘籍、訣竅,平時多做好知識的歸納整合,學習上掌握自己的節奏,找到學習夥伴,相互監督、共同促進。如今,兩人在靜候燕園生活的同時,也對未來有了更多憧憬。徐安如打算在本科課程結束後前往國外頂尖商學院繼續深造,王安意則希望能夠在大學選修經濟類的第二專業。(通訊員 關堂所 解琛 本報記者 王磊)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