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要聞  >   正文

人民日報聚焦:真人秀,應該秀出中國風

2015年07月30日 08:25: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國內各大衛視的真人秀競爭正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時候,7月22日,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下發了《關於加強真人秀節目管理的通知》,明確要對一些真人秀節目進行引導和調控,要堅決抵制這類節目的過度娛樂化和低俗化。雖然沒有特別具體的強制性措施,但如同以往一樣,總局每一次管理政策的出臺都會引起業界和觀眾的共同關注。新一輪的調控之下,真人秀節目到底怎麼走?

  綜藝節目在拼什麼

  “有些節目既不攀登正能量的高峰也不觸碰負能量的底線,‘有意思’但沒意義,收視率雖高但缺少價值引領,有的甚至傳播錯誤價值觀或流於低俗,引起輿論批評。”雖然沒有明確所指,但《通知》中的這段表述也明顯並非無的之矢,讓許多人感到頗有餘味。

  2012年,浙江衛視播出的《中國好聲音》點燃了真人秀節目的市場。在此之前,衛視之間的競爭主要集中在新聞節目和電視劇方面,但客觀來看,這兩方面的競爭實際上都是有平臺先天決定的資源優劣之分的,而以真人秀為代表的綜藝節目自然就成了一個新的切入口。《中國好聲音》在當年創下的收視率和廣告收入奇跡,讓幾乎所有衛視都成為“綜藝立臺”的擁躉者。

  《中國好聲音》帶來的,還有整個社會對“模式節目”這一專業概念的認識:它既包含固有的、統一不變的元素,又包含每期節目中的特定元素,是一個可以在異地、多次“再實現”的配方。2013年,國內節目模式引進出現“井噴”。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各大衛視列出了至少30多項節目模式引進計劃,隨之而來的,則是“一窩蜂”式的引進節目帶來的惡性競爭。

  近年來,針對以真人秀為代表的綜藝節目出現的亂象,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多次出臺“限娛令”。雖然這些政策對當時的亂象發揮了一定的抑製作用,並且促進了國內綜藝節目製作水準的提升,但此次《通知》的出臺顯然説明,又有新的問題出現了——過度依賴引進、同類節目撞車、抄襲、“靠明星博收視”……業內人士分析,這種惡性競爭的出現,反映出其背後商業邏輯強大的驅動力,同時也體現出電視臺盈利方式單一為其造就的尷尬處境。

  “作為市場主體的電視臺必須做到在經濟上自負盈虧,對於國內的電視臺來説,與收視率掛鉤的廣告收入是其最主要的盈利方式,因此,電視臺都在追求收視率。過去,電視劇是收視率的保障,衛視就‘一窩蜂’買劇,現在,真人秀節目成了拉動收視率的主力,它自然就成了各家衛視追捧的對象。但是,國內電視臺本身具有的公共媒體屬性顯然更重要,一旦這種屬性被忽視,過度娛樂化和低俗化帶來的主流價值觀缺失,影響是惡劣和深遠的。”一位業內人士説。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郭碧娟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郭碧娟

原稿件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