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教育  >   正文

校園欺淩事件頻發 女生成“主角”下手比男生更狠

2015年07月29日 14:11:00 來源:半月談 字號:       轉發 列印

  德育、心理教育,一個都不能少

  採訪中,不少教育工作者和專家都提到,學校教學過分看重成績,忽視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校園欺淩事件多發的重要原因。因此,應當在教育體系設計上,更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其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格,讓孩子學會通過理性的方式,化解壓力、解決矛盾,減少偏常行為。

  合肥市德育工作先進個人、合肥市屯溪路小學校長陳罡認為,學校一方面要加強德育工作,採取更靈活的教學方法,特別是利用視頻等多媒體手段,增強德育課的互動性,保證其效果;另一方面應該大力創建特色學校,明確學校的個性化培養目標,提升育人水準。

  屯溪路小學早在十多年前就在安徽省率先推出小學生經典誦讀特色課程。從最初的只“誦讀經典”,到現在的不僅將經典誦讀納入校本課程,每週拿出專門時間授課,而且配套實施了多項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對學生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樹立正確價值觀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鄭州市第八中學,從2005年至今,學校通過每週一次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強化學生的道德約束,內容包括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和教師評價。此外,還倡導每天早上有晨頌、晚上有暮省,促使學生見賢思齊、反躬自省,提高道德水準。

  心理教育的“空白”也是校園欺淩易發的重要原因。中國兒童研究中心在2011年至2015年規劃綱要中,將“促進兒童健康人格的發展”列為重要目標。中國兒童研究中心主任叢中笑告訴記者,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建立,必須從早期開始,要進行循序漸進的心理輔導。“國家層面應該提倡建立一套體系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涵蓋學校、家庭、社會各個方面,幼兒、小學、初中、高中各個階段。”

  鄭州市第八中學的心理協會,通過沙盤遊戲等活動,讓受到校園欺淩的孩子有吐露心聲的渠道。同時開展心理諮詢服務,通過前期的情況摸排、問卷調查等,篩查受欺負和施暴的群體,進行有針對性的處理。

  發揮家庭作用 凈化社會環境

  屢屢發生的校園暴力事件也給家庭教育敲響了警鐘。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合肥市心理諮詢師協會副會長林林認為,父母作為孩子的監護人,應該及時捕捉孩子情緒的變化。例如發生在安徽懷遠的欺淩事件中,家長髮現孩子總是丟錢後,用打罵懲罰孩子,導致孩子與家長的溝通被堵塞,欺淩事件持續多年未被發現。

  于娟娟説,現在不少父母不懂法,不知道如何以法律為武器保護孩子和讓孩子加強自我保護,青少年法制教育首先應該從家長做起,比如通過社區的家長學校,或者發動學校組織專門的普法培訓等。現在我們都強調法治社會建設,這其實是法治社會建設的重要方面。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無所不在的。專家表示,為人父母不是簡單的事,家長在思想觀念上需要不斷學習提高。如果家長有正確的價值觀、良好的修養和品格,為人處世理智、平和、公正、正派,那就一定會通過言傳身教,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在建設和諧家庭小環境的同時,我們還應該著眼于解決突出問題,為青少年成長打造更好的社會大環境。

  根據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小學校附近嚴禁開辦營業性歌舞廳、營業性電子遊戲場所以及其他未成年人不適宜進入的場所,但現實情況遠非如此。

  鄭州市第八中學政教主任馬華林説,應該加強校園周邊的治安聯防,這樣至少在校園周邊發生校園欺淩行為的幾率會降低。“學校周邊及學生經常走的路線,監控可以多裝一些,既可以預防,又可以為事後取證提供保障。”

  採訪中,相關專家指出,防治未成年人嚴重不良行為,還需要採取綜合手段和系統思維,比如平衡城鄉發展、加強社區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強化對嚴重不良行為青少年的專門教育工作等,讓更多未成年人在成長過程中有父母、社區的關愛和引導,擁有一技之長,避免過早失學。

  目前不少檢察機關開始探索“柔性辦案法”,聘請心理諮詢師現場給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做“繪畫心理輔導”,對他們的選色、佈局、畫風等進行觀察,了解其內心深處的想法,並就他們的心理狀態向其監護人提出建議。專家表示,這些措施都是有積極作用的。孩子是家庭的未來,也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希望社會各界都能參與進來,想方設法解決青少年成長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幫助其健康成長。校園欺淩事件頻發是一記警鐘,我們不能掉以輕心。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郭碧娟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郭碧娟

原稿件來源:半月談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