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臺灣萬象

BBC看臺課綱減文言文:“文白之爭”變“統獨之爭”

2021年01月22日 16:20:10  來源:參考消息網
字號:    

  BBC看臺灣課綱縮減文言文:“文白之爭”變“統獨之爭”

  參考消息網9月7日報道 英媒稱,暑假結束、學校開學之際,一陣烏雲籠罩了臺灣的教育界,這是因為臺當局提出課綱草案,計劃降低語文課程中文言文教學的比例。臺灣學界、教師如今分成支援與反對的兩派,而政治人物也加入表態,使得這個議題變得更加敏感,儼然成了一場類似民國初年文言文對白話文的攻防戰,只是這次不是在北京,也沒有胡適和黃侃的你來我往,場景則換到了臺灣。

  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9月1日援引臺灣媒體人報道稱,臺灣教育部門課綱審查委員會的草案是計劃將文言文比例從目前的45%至65%降低到45%至55%,而推薦教學的文言文也從30篇減少到20篇,反對一方指臺當局將語文教學作為意識形態的工具,並且發動連署、召開記者會,呼籲當局拋開“文白比之爭”,並且強調文言文是“優美的”。

  但贊成的一方則説,根據從網路上蒐集得來的結果顯示,大部分人認為在如今社會文言文幾乎已經完全“用不到”,有學者還以日本的古典名著《源氏物語》為例,稱語言是會進化的,所以每隔大約十幾、二十年,《源氏物語》就會按照當下的語言習慣出版修改版本,因此無需固守傳統。臺灣文學會還呼籲要增加臺灣本土文學、“擺脫僵化的考試製度”、“最起碼要能夠有邏輯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此外,贊成的一方的説法讓以國民黨為首的藍營人士感到非常不滿,直接把這個課綱草案形容是“去中國化”。因為贊成的一方認為現行的課綱著重在源自中國大陸的古典文學,但沒有有關臺灣的古文。

  臺當局前領導人馬英九和曾經在他任內擔任文化部門負責人的作家龍應臺都發文反對臺灣教育部門課綱審查委員會的作法。馬英九認為這會令臺灣失去中華文化的“領導地位”、而龍應臺則形容“用網路投票來決定教什麼、育什麼,不僅是媚俗,更是對責任的蔑視”。

  報道稱,馬英九是所謂“統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臺灣文學會向來被看成是“獨派”的團體,也就是説雖然學者希望能夠強調文言文是“具有藝術性”的文學,但是這場“文白之爭”某種程度上已經變成了政治意味濃厚的“統獨之爭”。

  報道稱,其實文言文在臺灣還算是常見,除了公文、法律文件,古典的文言文也出現在歌仔戲之類的地方戲曲中,這對網路時代而言,大概就會被歸類在“舊文化”之中,如何讓他們能夠接受文言文必然是個巨大的挑戰。

  但是在臺灣,一個知名的演員或者藝人可能就會令沿襲世代的語言出現重大的變化,例如幾年前曾經出現的“殺很大”、“不錯吃”等等,或許比不上文言文的所謂“優美”、也沒有白話文所謂的“邏輯”,但卻被廣為所用。

[責任編輯:張曉靜]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