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臺灣萬象

臺灣並購市場呈“M型化”專家稱無助臺灣産業升級

2017年05月26日 08:23:57  來源:新華社
字號:    

  新華社臺北5月24日電 臺灣資誠聯合會計事務所、普華國際財務顧問公司和臺灣並購與私募股權協會24日在臺北聯合發表《2017台灣並購白皮書》。白皮書顯示,2016年臺灣並購活動達73件、139億美元,並購交易件數和金額較2015年同期均下滑。

  普華國際財務顧問公司董事長遊明德指出,鴻海並購夏普、艾司摩爾收購漢微科,以及日月光硅品合併案都是臺灣去年熱門並購議題。不過,風光背後卻呈現“並購市場M型化”隱憂,表現其實並不健康,無助臺灣産業升級。

  白皮書數據顯示,交易規模在3000萬美元至30億美元的臺灣中大型並購案件數,從2015年的28件下降到2016年的21件,交易金額從82億美元下降至34億美元,全年交易佔比從70%下降到25%。

  “臺灣企業有能力進行鉅額型並購交易固然可喜,但從臺灣企業目前的規模看,有利於推進企業轉型升級的是中大型並購案,但目前這類並購數量和金額均出現萎縮,發展趨勢讓人憂心。”遊明德説。

  此外,從並購活動的産業類型看,科技産業一枝獨秀,佔據全年一半以上的交易案件和近90%的交易金額。過去為臺灣並購主流的金融業陷入低迷,傳統産業的並購更是零星。

  遊明德表示,和科技業、金融業相比,傳統産業的廠商普遍為中小企業,在家族內部傳承壓力以及外部同業競爭壓力之下,業者更應該思索、學習,採用並購來實現轉型升級。

  臺灣企業並購腳步緩慢,已成産業升級絆腳石。白皮書指出,臺灣産業轉型升級面臨四大困境:經歷二三十年的奮鬥後,在位企業家傾向守成而不再積極追求創新突破;隨著新科技應用和新商業模式興起,臺灣過去擅長的代工製造模式面臨挑戰;部分法令規章無法適應新形態商業模式,無法構建鼓勵産業轉型的投資環境;資金流動僵固,中小企業海外佈局少且面臨挑戰。

  為此,白皮書提出“並購四箭”建議:轉進“創新”商業模式,如物聯網等,為企業帶來新的成長動能;啟動企業接班與強化公司治理,加速企業從封閉轉向開放;通過並購取得海外資源,如資金、關鍵技術、品牌等,優化企業體質;用正面心態面對大廠的收購與合資機會,讓企業與員工能成長進階,再創投資與研發。

  “在全球並購浪潮中,臺企應該充分利用自己熟悉大陸市場的優勢,和歐洲等地尚未進入大陸市場的新興企業合作,才能抓住轉型升級的機會。”臺灣友嘉集團總裁朱志洋在分享自己的海外並購經驗時説。(記者章利新 馬玉潔)

[責任編輯:齊昕]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