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臺灣萬象

反商仇富環境差 缺電缺人隱患多 島內企業"出走風"

2017年04月04日 22:51:23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島內的“反核”活動,常假“愛臺灣”之名而行。(資料圖片)

  臺灣大企業最近吹起“出走風”。繼臺積電傳出赴美投資後,義聯集團又被證實將砸500億新台幣赴美興建電爐廠。這是對環境敏感的臺灣商人用腳投票。因為他們坐困愁城,困擾他們的,不僅有臺灣電力和人力不足的隱患,還有民進黨當局經年不改的反商仇富路線。

  反商尾大不掉

  義聯集團創辦人林義守日前證實將赴美建廠。對此,藍濤亞洲總裁黃齊元在《商業週刊》專欄撰文指出,連義聯這種“非常本土”的企業都想走出去,説明臺灣投資環境實在太惡劣。

  在此之前,有半導體界“臺灣之光”的臺積電曾傳出赴美投資風聲。臺當局聽聞消息後,使出“洪荒之力”苦苦挽留,才算暫時穩住了這個全球排名第一的晶圓代工企業。

  臺積電之所以揚言出走,主要是怕兩件事,一是缺電,一是缺人。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日前表示,臺積電的晶圓流水線必須24小時運轉,停電一秒鐘就會造成重大損失。而民進黨當局主導的兩大政策“無核家園”和“一例一休”,恰是大企業的夢魘——前者會造成缺電,後者會造成缺人。尤其對臺積電這種需要24小時用人的半導體企業,人力成本更將因加班費倍增而飆升。

  民進黨作為執政黨,當然想要經濟好,不然就不會大動作挽留臺積電。然則,為什麼非得推行這些讓企業十分難受的政策呢?這是因為,民進黨是選舉型政黨,幾十年來用慣了反商仇富的選舉策略,執政時就算意識到這一路線對經濟不利,也已是尾大不掉,轉不過這巨大的“發夾彎”了。

  企業被妖魔化

  上次“大選”,民進黨主打的是“馬英九與財團及中國一起壓迫臺灣人接受‘九二共識’”。在這裡,國民黨是大財團的代理人,大財團成了國民黨的幫兇,資本儼然成了“惡”的代名詞。

  而民進黨的選戰利器“反核”,同樣是把大企業和國民黨綁在一起,放在升斗小民的對立面。各種“反核”宣傳暗示,大企業為了賺錢才需要核電,而普通老百姓享受不到核電的好處,只會受到核污染威脅。

  在民進黨的操作下,“無核”就意味著“愛臺灣”、先進的環保理念和溫情的人文關懷。但實際情況是,臺灣生態綠能幾乎已達瓶頸,“無核”一定會導致缺電,發展火電則污染更大,惡果要全體民眾一起承受。

  民進黨選前再度逼停了臺灣第四核電廠,並承諾一定不會缺電。但去年夏天特別熱,民進黨剛剛上臺就迎來了缺電危機,當局官員甚至提出了讓民眾去圖書館吹冷氣、夏天重啟“核一”電站以及“用意志發電”等奇怪的建議。

  “一例一休”同樣是民進黨用來討好勞工階層的選舉武器。民進黨承諾該政策將增加民眾休假和加班費,但在實施時卻為了安撫企業主而砍掉了勞工7天法定假期,結果是勞資雙雙受害,臺灣競爭力也受損,誰都不滿意。

  投資環境崩壞

  民進黨的“無核”、“增加休假”,賣的都是葉公好龍式的偽人文關懷,不切合臺灣實際,只適合騙選票。在野時提出“看起來很美”的政策,執政時實施起來卻弊病百齣,成了民進黨無法擺脫的行為模式。

  民進黨的反商還有不少表現,比如在野時鼓動環保團體抗議等。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還是其兩岸政策。大陸是臺灣最好的市場和生産腹地,臺灣很多産業需要陸資和陸客,但民進黨一意孤行疏遠大陸,寧可要企業去東南亞討生活,反商已經到了不顧經濟規律的地步。

  馬來西亞上周宣佈與大陸電商巨頭阿里巴巴合作,要聯手在馬打造中國以外第一個“數字自由貿易區”。島內業界為之嘆息:“原本台灣才應享有這個榮耀,然而如今都成為泡影。”

  民進黨的反商仇富,是由其生存策略決定的,其核心思路就是煽動一群人對抗另一群人再從中漁利。民進黨將自己塑造成草根、本土和自由主義的代表,煽動“本省人”恨“外省人”,平民恨權貴,窮人恨資本家,臺灣人恨大陸人,讓不同陣營殺成一團,自己則化身一方領袖。

  這種思路,當然無法用於建設。這也是為什麼陳水扁執政期間,臺灣會從“亞洲四小龍”之首變成“吊車尾”的深層原因之一。只要民進黨的“個性”不變,反商仇富的路線就不會變,臺灣投資環境日漸崩壞也就難以避免。

[責任編輯:齊昕]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