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臺灣萬象

媒體:三大管理亂象導致臺灣遊覽車事故頻發

2017年02月16日 08:20:58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臺北2月15日電 題:三大管理亂象導致臺灣遊覽車事故頻發

  臺北蝶戀花旅行社一輛遊覽車13日晚從武陵農場賞櫻返回臺北時疑因車速過快翻覆,造成33人死亡、11人受傷的慘劇。這一島內近30年來最嚴重的公路事故,再次將臺灣遊覽車安全問題拉回人們視野。輿論拷問,為何遊覽車事故頻發,血的代價一次次付出?

  記者採訪發現,由於管理或體制性原因,遊覽車市場三大亂象長期以來得不到解決,導致遊覽車事故揮之不去。

  司機無奈疲勞駕駛成常態

  據“213”事故遊覽車康姓司機(已罹難)的女兒泣訴,其父親從除夕至出事當天無休假,已經連續上班十幾天,缺乏休息。司機的妻子説,丈夫在蝶戀花旅行社工作近一年,平時淩晨五六點就出門,通常快到第二天淩晨才回家。13日21時許車禍發生時,這位康姓司機當天已工作近16個小時,遠超常人所能負荷。

  臺北市一位陳姓遊覽車司機告訴記者,疲勞駕駛是他們多年來的常態。臺灣官方對遊覽車的工作時間放任不管,任由旅行業者安排,業者為了最大程度利用勞動力就給司機不斷排班,而司機為了不丟工作只能拼命跑。

  據了解,臺當局有2套標準管理司機工時,一是公路管理部門制訂的“運輸管理規則”,一是勞動部門的“勞基法”。前者規定“握方向盤”時間為開車時間,司機每天開車不得超過10小時;“勞基法”規定包含事前、事後整備時間,單日工時上限為12小時。實際情況多是,司機的前置檢查作業、中間休息時間往往都被旅程綁住,時間超過12小時。但每當司機講到超時,業者就會拿“運輸管理規則”來解釋。

  “213”交通事故發生後,島內專家學者認為,臺灣應制訂更嚴格、詳實的規定,要求旅行業者嚴格落實,對長距離和超時旅程,必須配備雙司機,保障遊客安全和司機合法權益。

  陳姓司機表示,每次出了重大車禍,大家都很關切遊覽車司機過勞問題,希望官方這次徹底檢討司機的工時問題,不要再拖而不決。

  車行管理混亂導致亂象叢生

  島內旅行業和運輸業從業者表示,多年來的車行(運輸公司)管理亂象,是導致遊覽車安全事故頻發的重要因素。

  一位經營運輸公司和旅行社的徐姓負責人告訴記者,依據島內相關規定,只有具備一定資金和車輛規模的車行才能拿到旅遊業運營執照。一些私家車主和小規模的旅行社往往通過給車行繳納一定管理費,將遊覽車挂靠在車行以便取得運營執照,俗稱靠行車。車行因為可以收取費用且不用負責,也樂得被挂靠。

  這帶來一系列弊端:一是遊覽車司機帶車靠行,遇到公司加密排班,即使累也得出車,否則可能被列為拒絕往來戶,沒生意可做,從而讓過勞駕駛成為常態;二是靠行車因為不用繳納稅費,往往打出低價爭取遊客;三是運輸業者對司機準入不嚴,一些有不良記錄甚至犯罪記錄的司機也經常開遊覽車載客,比如去年“719”桃園火燒車事故的遊覽車司機曾有性侵記錄。

  “低價團,也是有代價的。”這位徐姓負責人説,這次出事故的蝶戀花旅行社武陵農場賞櫻團,個人團費才850元新台幣,確實很有誘惑力,但當天就要來回,司機十幾個小時的顛簸,很容易疲憊,有安全隱患。

  官方通報,蝶戀花旅行社的十幾臺遊覽車挂靠在友力通運公司。

  臺灣交通主管部門決定,會依法撤銷友力的遊覽車營業執照。未來將要求遊覽車公司把所有司機資料拿出來比對,看其是否有違規、行為偏差等,檢討是否雇用。該部門還表示,所有旅遊産品都應做盤查,早出晚歸的一日遊行程看似便宜,其實是“冒著危險在出遊”,將盤點目前價格低、行程又特別長的産品,並對外公佈呼籲民眾不要採用。

  觀光局也宣佈已依法將蝶戀花勒令停業,要求立即停止旅行業務。觀光局還表示,已發函旅行業各公會、協會及品保協會,清查業者旅遊商品是否有“低價團”情形。

  但徐先生認為,官方如果不下決心整治行之已久的靠行車問題,司機過勞、低價團、司機素質良莠不齊等問題仍將無法根治。

  遊覽車拼裝隱患多

  “213”遊覽車事故發生後,遊覽車的品質和安全問題也成為輿論重點檢討的對象。這輛遊覽車車齡高達19年,衝出護欄後被路旁的岩壁擠壓和削切,上半部車體碎裂殆盡,顯示其品質脆弱不堪。

  專家和業者認為,遊覽者的品質與島內的政策有關。

  臺灣業者目前尚不具備遊覽車底盤的生産能力,但為了保護島內車輛工業尤其是車體業者,臺灣當局對於整車進口的遊覽車或客運車課以高關稅與貨物稅。若直接進口原裝大客車,車價至少2000萬元新台幣,臺灣市場難以承受。因此,島內業者多為進口車輛底盤後,在島內加裝車體,生産出拼裝的遊覽車,被業者稱為“拼裝車”。

  據屏東科技大學車輛工程系教授胡惠文介紹,製造廠商通常是先把底盤組好,再把車身的鋼骨結構打造起來,然後把車子內部裝潢得很漂亮,送資料到車安中心認證,做完電腦模擬測試,申請執照之後就出售。臺灣遊覽車市場超過9成都是拼裝車。

  胡惠文説,遊覽車車體組裝施工過程是否按認證過的技術報告進行,一直缺乏監督;車體焊接時有沒有按照規範進行,材料來源如何,根本沒有人監管。

  還有專家指出,臺灣旅遊市場偏好高車身雙層外觀氣派車輛的思維習慣需要改變。雖然臺灣從2007年開始已將車身上限降到3.5米,但為了維持市場需求,島內多數遊覽車仍是將地板挑高導致車輛重心偏高的倣雙層車輛,一旦出事很容易翻覆造成重大車禍。

  兩天來,這場嚴重車禍的肇事原因還在厘清中,社會的檢討和反思也在深入。《聯合報》15日的社論指出,這場車禍,如果全推給司機過勞或遊覽車老舊,恐怕是太草率的答案。旅遊業者只顧掙錢、不顧安危的風氣,官方不務實、不創新、不落實管理的惰性,才是最大的病灶所在。

  臺北巫姓計程車司機對記者表示,交通安全問題只有通過官方嚴格監管才能解決。比如,司機過勞問題,如果加大對違規遊覽業者的懲處,業者就不敢要求司機超時駕駛。“希望這次事故能讓官方清醒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不要新聞熱度一過,又不了了之。”(新華社記者吳濟海 劉歡 胡龍江)

[責任編輯:齊昕]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