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臺灣萬象

臺抗戰紀念冊鬧出史實爭議 八百壯士“改跳黃河”

2016年03月08日 19:52:47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不守倉庫改跳黃河?”臺灣陸軍官校(前身為黃埔軍校)出版的抗戰史實折頁,沒有了“淞滬會戰”的八百壯士,卻出現沒有確切史料依據的中條山戰場“八百壯士跳黃河”,在島內引發極大爭議。

  據臺灣《中國時報》17日報道,16日是臺灣三軍五校畢業典禮,陸軍官校發佈了“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暨陸軍軍官學校建校91週年”的郵折特刊,共刊登16張抗戰歷史照片,其中一張名為“八百壯士跳黃河”,與臺灣人熟知的“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的史料有很大不同。“八百壯士”的故事發生在1937年10月底“淞滬會戰”尾聲,由謝晉元中校率領的一營官兵堅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在世人面前展現抗戰到底的決心。而“八百壯士跳黃河”則是近年在大陸網路流傳的故事,講述在山西“中條山戰役”中,國軍有800名官兵被日軍圍困在黃河邊,因為不願投降,他們集體投河自殺。“中央社”稱,它被外界認為最早出現在大陸作家陳忠實2004年撰寫的《一段幾乎湮沒的史實:中條山八百壯士血祭黃河》,而陳忠實的來源是一本名為《立馬中條》的長篇紀實文學作品的序,該紀實文學于2004年12月正式出版,但史料來源不詳。

  《聯合報》17日稱,根據大陸學者考證,177師等陜西部隊的確曾在“中條山戰役”中蒙受慘重犧牲,許多陣亡者浮屍黃河,但沒有集體跳河的證據,更沒有一次800人的記錄,“從照片中士兵裝備分析應該是日軍的照片”。《中國時報》説,史實真假不得而知。抗日期間,國軍戰士投黃河確有其事,但無論是媒體的調查還是史料文獻,都無法證明有“八百壯士投黃河”之事。臺灣一名軍方官員也認為陸軍官校用“八百壯士投黃河”的照片極不妥當,很可能是只知有“八百壯士”,卻不知死守四行倉庫的事,於是上網抓照片,結果抓錯。該官員還説,在那個年代,真要有八百壯士跳河殉國,是不會留下照片的,陸軍官校只要想一下,就知道不可能有什麼跳黃河的照片。

  臺軍方引起的爭議不止這些。紀念郵折特刊刊登的另一張標注為“筧橋空戰”的照片,出現的不是國軍使用的“霍克3”雙翼戰鬥機,而是單翼的蘇制I—16戰鬥機,兩者外形完全不同。《聯合報》稱,“霍克3”是國軍開戰時的主力,到1937年底已經損耗殆盡,此時蘇聯提供I—15和I—16戰鬥機,成為1938年至1940年中國唯一戰機來源。

  對此,陸軍官校透過新聞稿表示,部分圖片引用“維基百科”戰史,或有爭議,對外界指正表示尊重,將詳查“國史”資料,並依查證史實更新數據。至於“筧橋空戰”的照片,陸軍官員則表示沒有問題,稱照片裏的人物的確是參與過“筧橋空戰”的烈士王文驊,而俄制I—16戰機也參與過空戰。另據《聯合晚報》17日報道,“國防部”舉行紀念抗戰70週年戰力展示預校,展示了一輛M4戰車,陸軍説明是M4A4中型戰車,但其實是與對日抗戰風馬牛不相及的M4A1戰車。

  當然,對仍然在世的抗戰老兵而言,16日是頗感欣慰的日子。據《聯合報》報道,馬英九頒發抗戰勝利紀念章給25名抗戰老兵代表。98歲的老兵劉支球説,“南京保衛戰的第一槍,就是我開的”;而老兵在臺灣備感孤立,就像在冰箱裏一樣,“冰凍了70年,如今從總統手上拿到紀念章,就好像開了冰箱門,我感到不冷了”。據悉,“抗戰勝利紀念章”于1946年10月首次頒發,16日再度頒發的紀念章複製之前的版本,大小樣式一模一樣,只是色澤微調,下方圖案為盧溝橋,一旁有稻穗裝飾,上端交叉“國旗”,中間則是蔣介石的圖像。馬英九在致辭時稱,在過去7年努力下,兩岸關係處於數十年來最好狀態,如此成果得來不易;未來不管是任何人、任何政黨執政,都希望能繼續維持和平穩定的架構。《聯合晚報》稱,臺“國防部”目前仍不願意給抗戰老兵的遺族發放紀念章,“立委”因此痛批“為德不卒”。

  針對抗戰紀念冊引發的爭議,《中國時報》17日評論稱,陸軍官校是黃埔的搖籃,不用自己的抗戰史料,卻上網抓“維基”的照片,連抗戰歷史都張冠李戴,怎能不讓人搖頭。文章説,一部抗戰史就是一部黃埔建軍史,抗日戰爭中出生入死的不少是黃埔軍人,“如今後人紀念抗戰,連八百壯士的典故史料都搞錯,談何傳承?又豈是悲哀一詞可形容的”。【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陳明宇】                                       

[責任編輯:張曉靜]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