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國共將領後人在長城下將兩岸抗戰聖土敬奉入鼎

2009年11月11日 11:10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兩岸百名抗戰高級將領後人會聚長城腳下。

耿瑩、林麗韞等在“華夏寶鼎”前合影。

  中新網北京11月10日電 (魏恒)經過一夜大雪,八達嶺銀裝素裹。10日上午,兩岸百名抗戰高級將領後人會聚長城腳下,將採自著名抗日戰場的土壤放入大鼎,永久保存于長城博物館。

  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以國共兩黨高級抗日將領後代為主導舉辦的系列活動。上月16日起,兩岸採土團隊二十名隊員分乘六輛車,從北京盧溝橋出發,沿途精心採集了平型關、臺兒莊、武漢、長沙等戰地聖土,以及臺灣阿里山之土,最後回歸長城,鑄鼎奉土。

  剛過立冬的北京寒風掠面,奉土現場不乏“似曾相識”的面孔:左權將軍之女左太北、陳毅元帥之子陳小魯、粟裕將軍之女粟惠寧、趙登禹將軍之女趙學芬、張治中將軍之子張一純,還有前新黨主席謝啟大等臺灣名流。

  廣場上臨時豎起大螢幕,反覆播放往昔中國軍人投身抗戰的感人畫面,背後的長城在沉默中更顯滄桑。

  上午11時,中國華夏文化遺産基金會理事長耿瑩(原國防部長耿飆的長女)、中國國民黨副主席蔣孝嚴特別代表等一起為“華夏寶鼎”揭幕。隨著一面大幅紅綢從鼎身上飄落,一座高達3米的青銅鑄鼎顯露真容:長方形雙立耳四方圓柱形,正面配以長城圖案環繞全身、局部配以阿里山、日月潭圖樣,寶鼎身姿挺拔,造型古樸。

  緊接著,兩名分別來自北京和臺灣的小朋友攜手出場,將裝著兩岸六地之土的長城垛子模型“合”在一起,共同敬奉填築于“華夏寶鼎”鼎禁之內。這些曾經浸染了國共兩黨抗日英雄鮮血的土壤,終於在事隔六七十年後相聚相融。

  耿瑩介紹説,鼎在古代是立國重器,也是見證和平發展昌盛的吉祥之物。古時每逢大慶大典都要鑄鼎,勝表恭敬。由華夏文化遺産基金會主辦的“華夏魂——海峽兩岸大型文化交流活動”,是兩岸對華夏文化、中華民族的一次認同之會,也是兩岸民間共商文化遺産保護的一次盛世之會,當以立鼎記之。

  她強調,這不僅表明沒有忘記近代英烈的足跡,也彰顯了華夏文化一脈相承、中華民族永世一統的理念。“今天我們海峽兩岸同胞在長城共立寶鼎,意在向世人宣示:兩岸人民語同音、書同文,我們都是華夏兒女,都是龍的傳人,讓我們攜手共進,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共築輝煌。”

  全國臺聯首任會長林麗韞也蒞臨現場。她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説,二戰期間,儘管臺灣是日本的殖民地,但是臺灣同胞也曾發起愛國反抗運動,不少人被關進監牢,甚至犧牲生命。“在抗擊外來侵略這一點上,兩岸同胞都是一致的。把大陸抗日主戰場與寶島阿里山的土合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表明中華民族這種血脈是切不斷的。”

  據悉,在“華夏魂”活動期間,國共將領後代還合議啟動“長城保護專項基金”,並與八達嶺風景名勝區等單位共同發出倡議,在八達嶺長城景區興建“長城和平公園”。

合土

奉土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港澳僑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