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臺灣萬象

贈臺大熊貓母子團圓 專家隨時待命盼度過關鍵期

2016年03月09日 14:26:44  來源:人民網
字號:    

  8月12日,臺北動物園公佈了大陸贈臺大熊貓所生千金“圓仔”與“圓圓”相見的照片。圖為“圓圓”懷抱“圓仔”。

  據臺灣“中央社”報道,分離1個多月後,大貓熊寶寶“圓仔”終於回到了媽媽“圓圓”身邊,但未來一週才是關鍵期,動物園專家小組審慎以待。

  臺北市動物園表示,“圓仔”在8月9日初步回到媽媽懷抱後,每天安排母女見面。現階段只要“圓仔”回到媽媽身邊時,保育員會在旁觀察,記錄母女互動狀態,獸醫等相關人員也在現場隨時待命。

  園方説,雖然母女相會有了一個好的開始,但未來的一週才是最關鍵的時期。動物園的大熊貓醫療小組平日有專人伺候“圓圓”和“圓仔”母女倆,動物園今天(14日)再邀請臺大醫院小兒部主任吳美環,對“圓仔”現階段的健康狀況進行檢查評估。

  動物園表示,大熊貓醫療小組有包含來自於生殖、飼育、獸醫學、醫學(麻醉科、牙科、泌尿科、皮膚科與小兒科等),及大陸的大熊貓繁殖等領域專家,針對“圓圓”的産後照護及“圓仔”的健康狀態進行了多次密集會議,且參酌世界各地相關資訊,為“圓圓”、“圓仔”的各階段照顧做了一整套的時程規劃。

  其實,自“圓仔”離開“圓圓”的那刻開始,動物園就一直注意並觀測這對大熊貓母女的各項指標。

  生理觀測方面,保育員全天候監測“圓仔”的心跳、血氧;每日喝奶前後記錄體重變化,間隔5日進行身長、四肢、胸腹圍等形質測量,以了解她的生長變化。

  此外,保育員還會觀察“圓仔”每天的進食量以及排出的糞便、尿液狀態,藉以了解“圓仔”每天喂食的乳汁營養吸收、消化是否正常。

  至於媽媽“圓圓”,動物園説,為了避免她産後發生感染,保育員花費許多心思在“圓圓”的産後護理。包括隨時注意“圓圓”的陰道分泌物狀況、食欲以及情緒變化等。還配合獸醫抽血檢驗白血球與鈣離子等血液中的物質變化、注射催産素以促進子宮收縮刺激分泌乳汁,並用抗生素治療陰道分泌物、白血球過多的問題,以超音波檢查腹腔生殖系統狀態。

  另外,動物園表示,因為新生兒剛出生時為無菌狀態,透過與母親接觸及哺乳獲得母親所攜帶的常在菌叢,藉以漸進增加抵抗力。

  因此,園方也針對“圓圓”與“圓仔”的生殖道及消化道做微生物培養,觀察兩者之間的細菌、真菌菌相差異,以檢測“圓圓”是否攜帶有不同於“圓仔”且感染性強的菌種,雖在母體身上不會致病,但可能會讓“圓仔”在回到“圓圓”身邊時受到感染。

[責任編輯:李帥]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