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臺灣萬象

赴臺旅遊五週年:拉近心的距離 共創兩岸福祉

2016年03月09日 14:50:3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國家旅遊局網站17日刊發《中國旅遊報》綜述稿件《拉近心的距離共創兩岸福祉》,文章説兩岸從試點到全面開放形成了互為基礎客源市場的大格局。五年來,旅遊拉近了兩岸同胞心與心的距離,也為兩岸民眾帶來越來越多的福祉。

  全文如下:

  “到臺灣用以下幾個字代表:一熱,二醉,三累。熱,是旅遊界媽祖界朋友的熱情;醉,不敢聲張,昨晚和臺灣的朋友喝了二次;累,是旅遊加朋友交流到半夜,媽祖情源深入擴展。”7月11日,天津旅遊協會的續紅泉又在微信朋友圈裏“彙報”了他的行蹤,“炫”了一堆臺灣美景美食照片。

  續紅泉參加的是天津民間旅遊交流團首發團,專門赴臺進行為期八天的媽祖文化交流。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如今,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心中“那灣淺淺的海峽”已不再是阻隔。

  2008年7月18日大陸居民赴臺旅遊正式啟動以來,大陸居民累計赴臺旅遊人數已達到620萬人次,臺灣來大陸旅遊的民眾也越來越多。

  “當同學們把修補的磚頭放置於長城墻上的那一剎那,就仿佛在長城千餘年歷史與中華文化傳承中盡了一份中華兒女的微薄力量,進而産生認同與共鳴。”去年11月以來,臺灣500多名旅遊專業學生分三批來大陸修學旅遊,一位臺灣的大學校長髮出如此感慨。

  同根同源,五年來,旅遊拉近了兩岸同胞心與心的距離,也為兩岸民眾帶來越來越多的福祉。

  從試點到全面開放

  兩岸形成互為基礎客源市場的大格局

  回顧大陸居民赴臺旅遊開放前後的幾個重要節點,可以看出今天成績的來之不易。

  早在2005年10月28日,應臺灣觀光協會邀請,中國旅遊協會會長邵琪偉率大陸赴臺旅遊考察團入島,對臺灣旅遊資源、旅遊産品、接待條件、安全保障等進行全面、深入考察,拉開了開放大陸居民赴臺旅遊的序幕。

  考察期間,邵琪偉宣佈,大陸方面將以“海峽兩岸旅遊交流協會”名義,就大陸居民赴臺旅遊事宜,與臺灣旅遊業民間組織展開協商,引起島內外廣泛關注。

  2008年6月13日,海峽兩岸關係協會與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在北京簽署《海峽兩岸關於大陸居民赴臺灣旅遊協議》,就開放大陸居民赴臺旅遊事宜達成共識。這是兩會復談後兩岸間簽署的第一份協議,為實現大陸居民赴臺旅遊做出了政策性安排。

  2008年7月18日,大陸居民赴臺旅遊正式啟動。北京、天津、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湖北、廣東、重慶、雲南、陜西13個省(市)成為大陸居民赴臺團隊旅遊第一批開放區域。7月4日,首發團遊客搭乘首批週末包機,分別從北京、上海、廣州、廈門和南京啟程赴臺。

  2009年1月20日,新增河北、山西、吉林等12個省(區)為第二批大陸居民赴臺團隊旅遊區域。2010年7月18日,新增內蒙古、西藏、新疆等6省(區)為第三批大陸居民赴臺團隊旅遊區域。至此,大陸31個省(區、市)赴臺團隊旅遊全面開放。

  2011年6月12日,宣佈試點開放大陸居民赴臺個人旅遊,這是繼開放大陸居民赴臺團隊旅遊後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北京、上海、廈門成為第一批試點城市,並於6月28日正式啟動。7月29日,福建居民赴金門、馬祖、澎湖地區個人旅遊已順利啟動。

  試點開放大陸居民赴臺個人旅遊,拓寬了大陸居民赴臺旅遊渠道,為兩岸民眾更大範圍接觸、更深層次交流創造了條件。

  2012年4月1日,宣佈開放杭州、成都、深圳等10個城市為第二批大陸居民赴臺個人旅遊試點城市。2013年6月16日,海峽兩岸旅遊交流協會會長邵琪偉在第五屆海峽論壇上宣佈,經兩岸協商,開放瀋陽、鄭州、武漢等13個城市為第三批大陸居民赴臺個人遊試點城市。

  截至目前,大陸已全面開放了31個省(區、市)赴臺團隊旅遊,試點開放了26個城市和海峽西岸經濟區20個城市赴金馬澎地區個人遊,大陸赴臺旅遊組團社已經增至216家。

  臺灣成為大陸出境旅遊增長最快的市場之一。據統計,大陸居民赴臺旅遊人數從2008年的5.5萬人次增至2012年的197萬人次,年均增長105%。

  兩岸雙向交流的市場格局全面形成,並日益成為各自重要的客源市場。大陸游客約佔臺灣入境遊客總數的30%,是臺灣第一大客源市場;臺灣則成為大陸第三大入境旅遊客源市場,約佔大陸入境旅遊總人數的6%。

  五年來,眾多“第一次”,讓兩岸旅遊交流與和合作機制不斷完善。

  2009年2月26日,邵琪偉率團赴臺北出席第12屆海峽兩岸旅行業聯誼會。這是自1998年海峽兩岸旅行業聯誼會創辦以來首次入島舉辦。兩岸業界在拓寬合作領域、提升交流水準、擴大市場規模等方面形成多項共識。

  2009年7月18日,大陸居民赴臺旅遊開放一週年圓桌會議在北京舉行。雙方決定每年舉辦一屆海峽兩岸旅遊交流圓桌會議,共同研究探討兩岸旅遊交流合作重要議題,為兩岸旅遊高層對話提供機制化平臺。

  2010年5月,海峽兩岸旅遊交流協會與臺灣海峽兩岸觀光旅遊協會分別在臺北和北京設立旅遊辦事處。這是兩岸分隔61年之後,首次成功互設的具有官方背景的常設機構,在兩岸關係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標誌著兩岸旅遊交流合作機制常態化邁上新的臺階,為兩岸構建多層次多領域交流合作平臺發揮了先行先試作用。2012年臺旅會在上海設立了辦事分處。

  在第八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上,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對兩岸互設旅遊辦事處及開展的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

  2011年11月10,為方便大陸居民赴臺旅遊,海峽兩岸旅遊交流協會宣佈開放大陸居民直系親屬異地參加赴臺旅遊團,以及赴臺遊團組社承接單一機構跨區域赴臺團隊旅遊業務。

  2012年10月,第七屆海峽兩岸臺北旅展入場人數突破20萬人次,創歷史新高,成為宣傳大陸旅遊資源、展示大陸旅遊形象、吸引臺灣民眾到大陸旅遊的重要平臺。

  在海旅會與臺旅會共同建立的工作磋商機制、市場監管機制和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機制下,許多大陸居民赴臺旅遊突發事件得到妥善處置,維護了兩岸旅遊市場健康有序發展。

  “在雙方關切的重大問題上特別是發生旅遊突發事件時,雙方相互理解、通力合作、互不指責,彼此給予了更多的信任和包容。”邵琪偉在不同的場合多次表示。

  為保證大陸居民赴臺旅遊品質,臺灣觀光機構也推出系列措施,如加重對違規違法業者的處分,規定合理最低接待費用每人每夜平均60美元,加強稽查及鼓勵檢舉,嚴格落實組接團社合同範本,臺灣旅行業品質保障協會落實購物保障制度等。

  以交通為例,在2008年開放之初,赴臺運力尚顯不足。兩岸有關部門通過各種方法增加入島渠道,兩岸間航班從2008年開通初期的每週18班、13個航點,增加目前每週的616班、64個航點。往返兩岸的海上高速客輪“海峽號”也應運而生。

  此外,為了讓大陸居民赴臺旅遊更加便捷,臺旅會積極協調,大陸居民赴臺旅遊辦證、通關、驗證手續也逐步簡化。

  深化旅遊交流合作 服務兩岸經濟社會發展

  大陸居民赴臺旅遊有效拉動了島內交通、零售、餐飲業等關聯行業的發展,給兩岸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福祉。據統計,五年來,據大陸方面統計,臺灣同胞在大陸旅遊消費277億美元,據臺灣方面測算,大陸游客在臺旅遊消費近100億美元。

  五年來,兩岸旅遊從單一産業、單一領域合作進入多領域推進、多産業合作新階段。

  以鳳梨酥為例,它已成為大陸居民最喜愛的臺灣伴手禮之一。調查表明,有31%的大陸游客購買過臺灣的鳳梨酥,42%遊客的親人指定要從臺灣帶回鳳梨酥。臺灣鳳梨酥産值已經從2007年20億元新台幣增長到2011年的250億元新台幣,臺灣廠家在大陸也開始佈局銷售。

  金融合作方面,在開放大陸居民赴臺旅遊初期,大陸游客到臺灣的支付方式主要是現金方式。而2012年,中國銀聯卡在臺灣刷卡消費和提款超過1000億元新台幣,預計到2016年達3000億元新台幣。

  再如遊艇産業,臺灣是全球重要的遊艇生産基地,目前按接單量船長總長度世界排名第5位。在90年代初,臺灣已到大陸投資生産遊艇,當時主要銷往歐美。目前,青島、廣州、廈門、珠海、三亞等大陸許多城市興建了遊艇基地,大陸游艇旅遊正在迅猛發展。目前,福建、上海、海南等地與臺灣先後簽署了旅遊産業合作備忘錄,臺灣在大陸設廠生産製造遊艇等旅遊裝備取得實質進展。

  兩岸業界認為,旅遊是綜合性産業,是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近年來,大陸方面提出把旅遊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産業,臺灣方面將旅遊業作為優先發展的六大重點産業之一,這為兩岸旅遊交流合作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在一個月前舉行的第五屆海峽論壇上,談及兩岸旅遊交流合作的未來前景,邵琪偉説,2012年,兩岸人員雙向交流總人數近800萬人次,按照目前的發展態勢,實現兩岸人員雙向交流第一個1000萬人次的目標指日可待。

  邵琪偉表示,面向未來發展,兩岸應及早謀劃,推動旅遊業與第一、第二、第三産業融合發展,逐步實施旅遊“産業化”合作,以有效提升兩岸旅遊在兩岸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更好地服務兩岸民眾。

  “我們將與臺灣方面一道,堅持穩步推進、全面發展的原則,把握機遇,攜手合作,互利雙贏,努力開創兩岸旅遊交流合作的新局面,為提高兩岸民眾福祉和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邵琪偉如此表示。

  7月17日至21日,海峽兩岸旅遊交流圓桌會議及開放大陸居民赴臺遊5週年紀念活動將在臺灣舉行。兩岸業界將又一次聚首,展開面對面交流。

  “繼往開來,共創新局”將成為此次交流與合作的主題。(中國旅遊報首席記者 班若川 /文)

[責任編輯:朱煉]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