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中國臺灣網  >   臺灣頻道  >   臺灣萬象

臺灣地震廈門民眾百態:打赤膊穿睡衣衝下樓

2016年03月09日 14:59:08  來源:廈門日報
字號:    

臺灣地震廈門民眾百態:打赤膊穿睡衣衝下樓

  地震後福建工程學院的場景。

南投山區崩塌。

  臺灣多發地震

  由于臺灣地處太平洋板塊、菲律賓板塊和歐亞板塊相互作用的邊界地區,所以自古以來就是地震多發區。

  臺灣地震分區可分為西部,東部,東北部。

  西部地震較少,震源較淺,相對來說能量較不容易釋放,且人口集中,易產生重大災害。

  東部及東北部位于板塊聚合帶,震源較深,次數較多。

  南投縣位于臺灣本島中部,與臺中市、彰化、雲林、嘉義、高雄、花蓮等5縣為鄰,是臺灣唯一無海岸線的縣。面積4106.44平方公里,人口54萬。

  南投三次地震

  1

  9·21大地震是20世紀末期臺灣最大的地震,位于南投縣集集鎮,車籠埔斷層上面。震源深度8000米,里氏震級達7.6。此次地震是因車籠埔斷層的錯動,並在地表造成長達105千米的破裂帶。全島均感受到嚴重搖晃,共持續102秒,死亡(含失蹤)人數為2378人。

  2

  昨日的地震與9·21大地震發生在同一個斷裂帶上,震中相距只有30公里。

  3

  今年3月27日,南投縣仁愛鄉還發生了6.5級地震,造成1人死亡、19人受傷。

  午睡時間遇地震打赤膊穿睡衣衝下樓

  “怎麼這麼晃?難道是地震?”昨日中午1點43分左右,不少正在午休的市民從睡夢中被搖醒,原以為是有人故意晃動,沒想到卻是大地在震動。

  昨日,不少讀者通過本報熱線968820、官方微博“@廈門日報968820”等渠道第一時間向本報發來求助和反映,求證剛剛發生的晃動到底是不是地震。

  家住海滄的市民王先生正是被地震晃醒的市民之一,醒來第一件事就是帶家人往外衝。待他在小區空地上站定後,立即致電本報熱線968820:“剛剛地上晃得厲害,真的地震了麼?是哪里地震了?”而家住島內蓮花一帶的市民也向本報打來電話,詢問地震的情況。熱線、微博上,來自湖里、翔安、集美等區的市民也在發布著“有震感”的消息。

  同時,微博上不少網友紛紛與本報熱線官方微博“@廈門日報968820”取得聯係,試圖得到關于地震的第一手消息。本報熱線、微博也在第一時間便發布了地震相關信息,對讀者和網友的疑問也一一進行解答。

  【跑路族】

  學生快步跑下九樓

  璐璐是廈門理工大學的學生,住在東區一棟宿舍的第5層。昨天下午1點40分左右,還躺在床上看書的她,突然感到床板在晃:“我開始以為是室友在動,但後來發現燈和桌子都在晃。”宿舍里的6個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突然驚覺是地震了,就疾步往外跑,當時9層高的宿舍樓電梯停運了。大家以最快速度衝到樓下,由于是中午,不少學生是直接從床上爬下來的,還穿著睡衣。璐璐還說,自己看到有學生被搖吐了。

  工人打赤膊衝出宿舍

  正在海滄新陽工業區午休的任先生,也被強烈的震感晃醒了。“宿舍里的工人們都被晃醒,嚇得直往外衝。”他說,跑到空地上“避難”的工人們,基本上都衣冠不整,“甚至還有人打著赤膊就出來了。”

  【淡定族】

  與一些急著“跑路”的市民不同,也有不少市民在感受到地震的同時,卻淡定地待在原地。有幹活的,有繼續睡覺的,他們調侃這叫“原地待命”——等待命運的判決。

  床上翻個身繼續睡午覺

  昨日中午1點半左右,家住思北的張女士剛剛躺到床上準備睡覺,突然感覺天花板在晃動。一開始,她以為這是中午喝了點酒頭暈導致的,可是隨後她便感覺到整張床也有節奏地左右晃動著,並持續了近1分鐘。她這才反應過來:“難道是臺灣又地震了?”之後,她便在床上糾結:“該不該起來,該不該跑路?”可是,又轉念一想:“以前震過很多次,都沒事,還是不跑了。”想罷,她翻了個身沉沉地睡著了。

  不怕小地震陽臺看熱鬧

  而家住後埔一帶的市民李先生,地震發生時正坐在家中沙發上看電視。突然,眼前的一切開始晃動起來,“我馬上抬頭看,頭頂的吊燈晃來晃去的,嚇壞我了。就連魚缸的水也差點晃出來了。”他說,“很多人都跑出去了,可是我沒跑。”因為他認為,“小震沒事,大震想跑也跑不了,不如站在陽臺‘待命’呢。”

  【“無感”族】

  地震沒感覺卻被手機“震醒”

  與前兩種市民不同,還有一大部分市民完全沒有感覺到地震,“睡得很安穩,玩得很開心”。這不,家住瑞景的市民陳小姐在地震發生時就睡得很香,反而是被自己身邊的手機“震醒”。醒來上網一看,朋友們在微信群里已經有了上百條聊天記錄,而朋友圈、微博里全是關于“地震”的信息,她這才知道:“原來剛剛地震了。”她不禁自嘲:“我是睡得有多沉,體重有多重,竟然一點感覺都沒有?”

  【專家說法】

  強震來襲 先躲後疏散

  昨日下午,有些市民在感到地震時,第一時間衝出家門,跑到了戶外空曠處。這樣的做法正確嗎?強震來襲,普通市民第一時間應該如何應對?昨日,記者採訪了市地震局局長毛松林。他指出,當破壞性地震突然發生時,“先躲避、後疏散”是避震的原則。

  毛松林說,當感覺到強烈的震感時,在室內的人首先應當就近躲避,而不是貿然外逃。為什麼地震瞬間不宜奪路而逃呢?這是因為,現在城市居民多住高層樓房,根本來不及跑到樓外,反倒會因樓道中的擁擠踐踏造成傷亡;強震時人們進入或離開建築物時,被砸死砸傷的可能性最大;強震時房屋劇烈搖晃,造成門窗變形,很可能打不開門窗而失去求生的時間;大地震到來時,人站立和跑動都十分困難。

  第一波震感過去後,就要及時撤離到戶外空曠處。毛松林說,這時要注意迅速掌握震情,譬如通過收聽廣播了解地震的相關信息,再決定行止。如果震情並不嚴重,震中距離自己較遠,那麼可以恢復正常作息。如果震中距離較近,地震造成的破壞較為嚴重,就要根據政府部門發布的指導意見,選擇正確的方法避險。

  震中遠近 判斷有技巧

  如何判斷地震震中遠近?毛松林透露,從直觀感受上能分析得出來:市民在家中感覺左右搖晃得比較明顯,這就說明震中距離我們較遠,如果感覺上下搖晃,那就說明震中離我們較近了,要引起重視了。

  家庭裝修 牆別隨便敲

  敲掉填充牆、在頂層加蓋、把門窗挖大……這些在我們看來很尋常的裝修手段,一旦遇上大地震,卻可能給住戶帶來性命之憂。因為這些行為很可能破壞了房屋的整體結構,使建築物的承載能力降低。

  裝修時先問哪堵牆要敲,已經成了不少裝修公司的慣例。但是專家指出,牆要慎敲。“填充牆雖然不是承重牆,但在地震來臨時,也會承受相當的壓力。”市建設與管理局的專家說,房屋裝修注意不要對主體構建進行損傷,破壞建築的整體結構。事實上,不規范的裝修對建築的抗震防災能力有很大的影響。

臺灣頻道 臺灣政局 臺灣社會 臺灣軍事 娛樂新聞

[責任編輯:何建峰]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周看點